每天排尿量多少代表肾脏正常?尿多或尿少代表肾脏出现问题了吗?

时间:2024-02-29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632评论:0

尿液由肾脏生成,因此尿量可作为评估肾脏健康与否的参考指标,显著增多或减少预示肾脏可能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那么每日尿量多少代表肾功能正常?尿多或尿少一定是肾脏出问题了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肾功能在排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肾功能正常的人每日排尿约1000至2000ml,但尿量并非仅仅取决于肾功能,年龄的增加、饮水是否充足、运动量的多少、环境温度的改变等均会影响尿液生产,老年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可导致夜尿增多,健康人群饮水增多可使尿液生成增多,运动时部分水分经皮肤、肺组织排出可使尿液生成减少,气温显著降低后外周血管收缩,分布在皮肤的血液减少,流经肾脏的血流增多也会使尿液生成增多,因此尿量稍低于1000ml或稍高于2000ml,并非意味着肾功能下降,不同的年龄、身体不同的状态以及位于不同的环境,均可使尿量出现波动。

尿量虽然可用于评估肾功能,但它主要体现肾脏的排水能力,我们还应关注肾脏的排毒能力: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否将体内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很难通过尿量或尿液外观进行判断,需要抽血检测肾功能进一步明确,若肾功能检查提示肌酐、尿素等指标位于正常范围,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位于正常范围,说明肾脏当前处于健康状态,但部分疾病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即使当前肾脏健康,还应关注肾脏是否处于健康的环境,需注意血压是否正常,血糖、尿酸与血脂是否位于正常范围,这些指标升高后均可引起肾脏损害,使肾功能缓慢减退,发现异常后应尽早干预。

当然,作为肾功能的宏观评估指标,尿量显著增多或减少均需引起重视,若通过食物与饮水摄入的水分为1500至2000ml,但尿量却可达到2500ml甚至更多,此时为多尿,多尿可由食物与药物引起,浓茶、咖啡、软饮料、能量饮料等富含咖啡因,可导致尿液生成增多,服用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也可使尿液生成增多,但肾脏疾病也可引起多尿,肾性尿崩症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敏感性下降,会使尿液生成增多;慢性肾盂肾炎,由于肾脏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也会引起多尿;急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与浓缩功能障碍,也会引起多尿,因此若每日尿量长期高于2500ml,排除生理因素、饮食与药物影响后,需考虑肾脏疾病可能。

相比于多尿,少尿或无尿预示着更严重的肾脏损害。虽然饮水量少、运动量增加会引起尿液减少,但尿量通常在较小范围波动,每日尿量很少低于400ml,若每日尿量突然降至400ml以下则需警惕急性肾衰竭,应及时查肾功能观察血尿肌酐有无进行性升高,若血肌酐在48小时内增加26.5个单位,或在7天内较以前的基础水平升高超过50%,说明尿量减少由急性肾衰竭引起。能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较多,严重脱水、失血、感染等使肾血流量减少,从而出现肾缺血,可引起急性肾衰竭;服用了具有肾损伤的药物、毒物、急性肾炎等也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肥大等疾病引起尿路梗阻,也会引起急性肾衰竭。由于部分病因所致急性肾衰竭通过及时治疗,可使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尿量严重减少的人群应尽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肾脏是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但尿液的生成也受神经、体液等调节,因此多尿或少尿不一定由肾脏疾病引起,肾脏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尿量异常。糖尿病是引起多尿的常见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利用障碍,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流失,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可发挥渗透性利尿作用,从而出现多尿,同时会伴随饮水增多、进食增多、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中枢性尿崩症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也会引起尿液生成增多;其它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旁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由于电解质紊乱,也会引起尿液生成增多。同时,肾脏以外的疾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等也会尿量减少。因此,若每日尿量严重高于2500ml,或持续低于400ml,均应及时就诊。

综上,饮水充足、肾脏健康的情况下,每日排尿1000至2000ml为合理,饮水稍多的人群每日尿量可位于1500至2500ml之间,但肾功能的具体评估需通过肾功能检测进行判断,若血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位于正常范围,说明肾脏当前健康,同时应注意有无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高脂血症等,存在相关疾病时应及时治疗,减轻肾脏损害;若每日尿量多余2500ml为多尿,可能由饮水增多、咖啡因摄入较多、服用利尿药等引起,但需警惕肾性尿崩症、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若每日尿量持续低于400ml,需警惕急性肾衰竭可能,可能由血容量不足、肾脏毒性损害、尿路梗阻等引起。需要注意的是多尿与少尿不一定由肾脏疾病引起,中枢性尿崩、糖尿病、甲旁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也可引起多尿;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疾病也可引起少尿,因此尿量严重异常时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以合理治疗。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