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为阳腹为阴,为何足阳明胃经却循行于胸腹?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十二经漫衍来看,大体上相符这一原则:阳经循行后头及四肢外侧,阴经循行腹面及四肢内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差别,在躯干部循行于胸腹前方,这是为什么呢?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一段文字:
“贤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南),后曰太冲(北)……中身而上,名曰广明(上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下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凭据王冰的注解:“在人身中,则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中身之上,属于广明;广明之下,属太阴也。又心广明,脏下则太阴脾脏也。人身之中,胃为阳明脉,行在脾脉之前;脾为太阴脉,行于胃脉之后。”
从上文可知,人体阴阳的划分是相对的。背为阳,胸前也属阳:腹为阴,腰脊也属阴。所说“心脏在南”、“冲脉在北”,也是指心脏近胸部、冲脉近腰脊而言。分为上下,则中身以上为阳,中身以下为阴。足阳明在三阳中阳气最盛,所谓“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见《灵枢·阴阳系日月》。因此,行身之前以应南;足太阳居其次,故行身之后以应北:足少阳居其再次,故行身之两侧。在“外为阳、内为阴”的基础上,分为三阴三阳,这里所注重的是前、侧、后的划分,已不是限于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的两分法,因而不能拘泥于“背为阳、腹为阴”的划分观点。阳经与阴经相比,阳主外,阴主内,阳经的漫衍自然较阴经为广。另一方面,阳经与阴经内外相合,在漫衍上相互靠近。足阳明与足太阴一在前、一在其旁,即解释这种关系,足少阳与足厥阴也是云云,所差别者却是足太阳与足少阴,实则足少阴“贯脊属肾”也解释了其间的内外关系。以是基本上相符阳明、太阴在前,太阳、少阴在后,少阳、厥阴在侧的漫衍纪律。
那么,为什么足三阴也行于胸部“广明”之地呢?足三阴三脏–脾、肝、肾均在腹内,说明其主要联系在腹;由于经络上下相通,故上行及胸,但其“有穴通路”不上头面。这就是《难经·四十七难》所说的“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灵枢·逆顺肥瘦》篇就其重点而言,说是“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而不说“走胸”《灵枢·脉度》则就其全程而言,说是“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从腹而及胸这里有主次之分,即主在腹而延伸及胸。由此组成经脉之间的相互连贯的流注关系。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
“命门”名称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含义?
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张景岳对命门的解释,仅供大家参考! “命门”一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节引此文,王冰注说“命门者,藏精光照之则两目也。”解释是正确的。原文中的命门者目也”的解释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