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刺法”的由来和理论依据怎样?

时间:2020-02-10作者:wanhu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081评论:0

皮刺,就是用皮肤针浅刺皮肤,是多针浅刺的一种方式。按其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若干划分称为七星针、梅花针、丛针和滚筒刺等。这些针具,总的可称作皮肤针。

皮肤针是从古代的针具和刺法演变而来。从针具来说,古代九针中的“镵针”,就是专用于浅刺皮肤,以“去泻阳气”。从刺法看,《灵枢·官针》篇所论的九刺中有“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五刺中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这里所说的毛刺、半刺都是指皮肤浅刺。又《灵枢·官针》篇所叙述的“十二刺”,有三种属于多针刺法,如正一傍一的“傍针刺”,正一傍二的“齐刺”,正一傍四的“扬刺”。这种多针同用法,是厥后皮肤针具的滥觞。

皮刺,虽然仅仅浅刺于皮肤,施术部位又不局限于腧穴,但其治疗局限却相当普遍,并不单纯是浅表的病症。这是由于皮肤为经络所漫衍,内应于脏腑,其施治部位并不是简朴的“以痛为输”,而是以十二皮部的功效特点为基础,以经络学说的整体看法为理论指导的。“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而皮部正是“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的所在。皮刺作用于皮部,就是要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灵枢·禁服》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把卫气放在抵制外邪、治愈疾病的首要地位来思量。皮肤针的临床应用,从检查诊断到扣击部位都是与经络皮部相关联的。《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可见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扣击皮部可以疏通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性能的作用。经络学说以脊柱中行为督脉,称作“督领经脉之海”,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又称“巨阳”,是三阳之首,五脏六腑的俞穴都集中在背部,解释这些部位在诊查和治疗疾病上的重要性。

皮肤针将脊背作为施术的通例部位,通常有刺血拔罐、浅筋膜排淤松解等,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知识!

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穴位所在的解剖特点而定,一般来说,位于头面、胸背、手足等肌肉浅薄或邻近重要脏器的穴位宜浅刺,而腰腹、四肢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在临床上还应当结合病人的体质强弱、病位深浅、证候虚实和时令冷暖等情况同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