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经论治法之“十二经脉”篇
按经论治是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遵照循经取穴的原则病在何经即在该经及与该经相关的经脉上选穴施治。
十二经脉的证候显示,可分为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和响应组织器官病变三个方面。各经的这些病变,即是本经腧穴主治作用的顺应局限。现连系《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的有关纪录,对十二经脉的证治综合、归纳如下:
(1)手太阴肺经证治
咳嗽,气短,喘息,胸部胀闷,鼻塞,咽痛,恶寒发烧,汗出恶风,小便频数目少,上肢内侧前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治宜宣肺调气、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手阳明、足太阳经穴。如中府、太渊、列缺、尺泽、孔最、少商、合谷、曲池、迎香、偏历、风门、肺俞、膻中、大椎等。疏通经络则循经取穴。
(2)手阳明大肠经
证治 手三阳经证候以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和响应组织器官病证为主。本经症见上肢外侧前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上肢酸软无力、流动受限、肌肉萎缩、瘫痪失用,颈肿,肩痛,鼻塞,流涕,鼻衄,下齿疼痛,咽喉肿痛面痛,面瘫,面痉挛,腹痛,肠鸣,泄泻,下痢,痔疮,便秘等。治宜通经活络、调治肠道,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手太阴、足阳明经穴。如合谷、曲池、三间、肩髃、手三里、迎香、列缺、孔最、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大肠俞等。疏通经络则循经取穴,上肢痿痹多取合谷、曲池、手三里、肩髃等。
(3)足阳明胃经证治
胃脘胀痛,食欲减退,吐逆,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发烧,下肢外侧前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下肢酸软无力、流动受限、肌肉萎缩、瘫痪失用,颈肿,咽喉疼痛,上齿疼痛,鼻病,目疾,面痛,面瘫,面痉挛,前额疼痛等。治宜调治胃肠、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足太阴经穴以及本腑的募穴、背俞穴。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内庭、梁丘、天枢、梁门地仓、颊车、下关、四白、头维、公孙、大横、三阴交、合谷中脘、胃俞等。
(4)足太阴脾经证治
脘腹胀满,泄泻,食欲不振,黄疸,水肿,身重乏力,月经不调,崩漏,下肢内侧前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舌根强直。治宜健脾和胃、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足阳明经穴及本脏的募穴、背俞穴。如太白、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血海、阴陵泉大横、梁门、水道、丰隆、足三里、章门、脾俞等。
(5)手少阴心经证治
胸痛,心悸,心痛,心烦,失眠,神志失常,咽干,口舌生疮,上肢内侧后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手心热痛。治宜调治心神、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和手厥阴经穴为主,配以本脏的募穴、背俞穴。如神门、通里、阴郄、少府、少海、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巨阙、膻中、心俞、厥阴俞等。
(6)手太阳小肠经证治
上肢外侧后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肩胛痛,咽喉疼痛,颊肿,目黄,耳鸣,耳聋,少腹疼痛,肠鸣,泄泻,小便短赤。治宜通经活络、调治肠道,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足阳明经穴和本腑的募穴、背俞穴。如后溪、腕骨、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足三里、下巨虚、中脘、关元、小肠俞等。
(7)足太阳膀胱经证治
遗尿,小便晦气,小腹胀满,神志失常,种种脏腑病、五官病,下肢后面沿经辛酸疼痛、麻木,项背腰骶部疼痛,恶寒,发烧,后枕部头痛。治宜调治膀胱、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本腑募穴。如天柱、大杼、风门、诸背俞穴、次髎、秩边、殷门、委中、委阳、承山、昆仑、申脉、京骨、中极、关元、太溪、三阴交等。
(8)足少阴肾经证治
本经病变以虚证为主,症见遗尿,小便晦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虚喘,咳血,失眠,多梦,下肢内侧后缘沿经辛酸疼痛,麻木,腰痛,足心热,咽干喉燥,近视,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治宜补肾培元、通经活络,针灸并用,多用补法。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任脉、足太阳经穴。如太溪、复溜、照海、涌泉、大赫、肾俞、次髎、秩边、命门、气海、关元、三阴交等。
(9)手厥阴心包经证治
除经脉病为沿上肢内侧正中辛酸疼痛、麻木之外,其余均同手少阴心经证治。
(10)手少阳三焦经证治
上肢外侧正中沿经辛酸疼痛、麻木,肩、颈、耳后疼痛,耳鸣、耳聋,偏头痛,咽喉疼痛,腹胀,水肿,遗尿,小便晦气。治宜通经活络、疏调三焦,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足少阳、足太阴经穴以及本腑的募穴、背俞穴、下合穴。如阳池、中渚、外关、支沟、翳风、角孙、耳门、风池、阳陵泉、足临泣、三阴交、阴陵泉、石门、三焦俞、委阳等。
(11)足少阳胆经证治
黄疸,口苦,目黄,身黄,尿黄恐慌,失眠,下肢外侧正中沿经辛酸疼痛、麻木,胁肋疼痛偏头痛,目疾,耳鸣,耳聋。治宜疏肝利胆、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手少阳、足厥阴经穴。如丘墟、侠溪、足临泣、悬钟、灼烁、阳陵泉、风市、环跳、日月、率谷、风池、听会、支沟、外关、期门、太冲、肝俞、胆俞等。
(12)足厥阴肝经证治
胁肋胀痛,黄疸,口苦,食欲减退,嗳气呕逆,心烦易怒,下肢内侧正中辛酸疼痛,麻木,疝气,面瘫,头晕目眩,头顶痛,近视,夜盲,视物昏花,目赤肿痛。治宜疏肝理气、通经活络,虚补实泻,寒甚加灸。以本经取穴为主,配以足少阳、足少阴经穴。如太冲、行间、大敦、曲泉、章门、期门、侠溪、阳陵泉、灼烁、风池、日月、太溪、复溜、涌泉、足三里、百会、肝俞等。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结合现代临床和科研成果选穴法
近几十年来,在针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理应将这些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更进一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一)呼吸系统 刺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加肺的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能增加20%以上,故可用于哮喘病。动物实验证明,针刺素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