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络穴”有两个版本,有何差别?你衷情于哪个!
提到十五络穴,人人都市想到主治病症多、效果显著、取穴利便等特点,怎么另有差异的版本?
《灵枢·经脉》所载十五络,为十二经之络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而《难经·二十六难》所载稍有差异,它说:“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其差异在于:一为任、督之络;一为阴阳跷之络。
为什么《难经》将阴、阳跷之络取代任、督脉之络呢?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是足少阴和足太阳经脉的分支。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可算是络脉。《难经》将阴跷称作“阴络”,阳跷称作“阳络”,意思是阴跷能相同各阴经,阳跷能相同各阳经。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的“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就是指其有主持相同左右两侧阴阳的作用。与任督的分主身前、死后完全差异。阳跷、阴跷在卫气的昼夜运行中起到出阴入阳的相同作用,称之为阳络”和“阴络”,虽然有它一定的意义,但将此列入十五络中以取代任、督脉之络,在理论上就易引起杂乱。《灵枢》十五络,在躯干部的三络是分主身前、死后、身侧,即任脉行身之前,穴为鸠尾,其络散于腹;督脉行身之后,穴为长强,其络挟膂、上项、散头上;脾之大络在身侧,穴为大包,其络散布于胸胁。这样躯干的前、后、侧,各有响应的络脉和络穴。
《灵枢》对十五络脉的形貌,既有络穴,又有一定的漫衍部位,还纪录其虚实病候,立论是照应周全的。《难经》所说的阴阳跷之络,其络穴均在足部。阴跷穴照海,通于足少阴;阳跷穴申脉,通于足太阳。这与任督脉络穴相较,自有职位高下的悬殊。正因如此,后世对十五络脉的叙述,都是以《灵枢》纪录为依据。《难经》的阴、阳络之说,则可作为奇经八脉理论的参考。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脉”是怎样分化为“经”、“络”等名称的?
“脉”的字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袤(邪,斜)行体者”。血理,意指血管外观时有纹路、纹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 其字形半边是“脈”(同“派”),它既是表声,又是表义;半边从“血”或“肉”(“月”旁),表明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