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是凭据什么命名的?有何演变?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考人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二经脉的名称,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是在哪本书上给命名的?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门。从各经脉的命名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演变历程。关于十二经脉的纪录,一样平常以《灵枢·经脉》为据;在这之前的文献,则可从近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看到,还可从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看到。帛书所载有两种本子,都记有十一条“脉”。第一种本子,近人把它称作《足臂十一脉》,第二种本子则称作《阴阳十一脉》。张家山竹简所载与《阴阳十一脉》基本相同,且题为《脉书》。可知写在帛上的几种本子也属于古《脉书》,都是早出于《灵框·经脉》之前。
将所载“十一脉”名与《灵枢·经脉》的十二经脉名对合起来,参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早期的经脉命名只称“脉”。《脉书》中虽然称“脉”,《灵枢·经脉》的命名也是称“脉”,到了晋代王叔和脉经》则称作“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则把“经”的命名规范化了。例如:
臂泰阴脉逐一足臂本 臂巨阴脉逐一阴阳本 臂巨阴—《灵枢·寒热病》 手太阴—《内经》各篇 肺手太阴之脉一《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经一《脉经》 手太阴肺经一《千金要方》
这些先后泛起的名称中,除了“脉”或“经”作为它的基本名词外,附加的可分成三部门,即:手(臂)足、阴阳、脏腑。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从命名的演变可以看出,最初在《脉书》中只有前面两部门(手足、阴阳),厥后在《灵枢·经脉》才加入后一部门(脏腑)。因而可以说,在经络观点的形成历程中,前者是最主要的。手足、阴阳,主要是就上下肢区分三阴三阳,这是经脉的外行联系;脏腑,则是经脉的内行联系。《灵枢》经脉的全名已是归纳综合了这种“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见《灵枢·海论》的联系特点。
经络漫衍于体表以四肢为主,故其名称均冠以“手”或“足”。四肢的区分阴阳是以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接纳正立垂手、掌心向里,大指前、小指后的体位),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即:阴分太阴、少阴、厥阴,阳分阳明、太阳、少阳。其漫衍原则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侧(中心)。经脉由四肢延续到头面、躯干,其划分前、后侧的情形大致相同。
至于三阴三阳名称的意义,主要是示意阴阳气的若干。阴多者称太阴,其次称少阴,再次称厥阴——所谓"两阴交尽”;阳最多者称阳明——所谓"两阳合明",其次称太阳,再次称少阳。这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若干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之间凭据阴阳气巨细(若干)具有对应关系,称为内外相合。
这种三阴三阳的划分是经脉命名的基础,厥后也成为经别、络脉、经筋命名的基础。
经脉内属于脏腑。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五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六腑为阳(见《素问.五脏别论》)。这样阴经属于脏而阳经属于腑。脏腑以脏为主,脏可分上下;手三阴联系于胸,故属于膈以上的脏——肺、心、心包;足三阴联系于腹,故属于膈以下的脏——脾、肾、肝。六腑则各随其内外相合关系,与各阳经相连系,但六腑主要位于腹部,即《灵枢.九针论》所说的“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中州指的是腹部居于中央。故六腑与足三阳经的关系更为亲切。
从上述可知,十二经脉的命名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连系经脉的循行部位和脏腑所属而决议的。而我们现在说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之名称则均是来自于《千金要方》,并非《内经》。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髋关节在哪里?医生告诉你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关节炎,但是具体是哪个关节可能不是很清楚。人体有很多的关节,例如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等,关节的主要作用就是连接两处不同类型的骨骼,让骨骼在关节的作用下可以大范围的活动。大家可能都知道膝关节和踝关节在哪,但是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