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是若何运用“足三里”穴的?

时间:2020-01-11作者:wanhu分类:健康知识浏览:2048评论:0

古代的“肚腹”,泛指整个消化系统,肚腹的病变,即一切消化道病证,均可优先选用足三里穴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土中之土”穴,对本经、本腑、相内外的脾及上下一脉相承的三焦、小肠、大肠(《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以及相关联的肝、胆(肝主疏泄,经脉挟胃,胆主排泄精汁,以助消化,这与脾之运化功效极其相似)等一系列病证能起到通治作用,虚补实泻,寒温热清。以足三里穴治疗“肚腹”病证,如食欲缺乏、恶心吐逆、胃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肝胆疾病等,疗效迅速。可以绝不夸张地说,足三里的治疗速率和效果,明显要跨越中西药物。

昔人以足三里养生保健,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华佗就以本穴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即身体虚弱和种种慢性虚弱病证)。到了唐宋时代,由于艾灸疗法的盛行,用艾灸足三里防病保健就更为普遍了,唐代医书《千金方》中所记:“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足三里就是其中的主要穴位。说的是唐朝盛世,一些王侯将相喜欢到江浙一带和天府之国四川旅游,注重养生者身上总是要带上一些艾,休息的时刻就在足三里等穴上施灸,则瘴疠温疟毒气就不能伤人。

宋代医书《医说》中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想要平安无恙,就必须长年不停灸足三里穴,因所灸处经常会灸出水疱,故以“常不干”言之。

《针灸资生经》一书中就记载了前人灸足三里等穴预防中风的履历:“但未中风时,二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胫上发酸、麻、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穴。”说的是素有头晕目眩(相当于高血压)的患者,在还没有中风的前两个或三四个月,若是一侧的上下肢不时发酸、发麻、发软,手持物容易掉,下肢繁重,容易摔倒,这是将要发生中风之先兆。应该急灸足三里、绝骨(足外踝高点直上3寸)4穴。由于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使人推迟朽迈,延年益寿,故被后人誉为“永生灸”“长寿灸”。

1937年元旦,日本政府卫生省(即卫生部)向天下发出通令,招呼掀起一个“人民三里灸康健运动”。原志免太郎在书中劝说军队政府和大工厂厂主们,破除对士兵和工人的鞭鞑之责罚,以施灸(瘢痕灸)取代之,则责罚与保健并顾。并希望上自大臣,下至国民,皆体验三里之灸,以建设世界第一康健之河山。足三里强身壮体、防病保健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解放军医务人员在情况艰辛、药品缺乏的情况下,凭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延安和平医院开设了针灸门诊,以足三里穴为主,防治伤风、疟疾、肠炎等疾病,为保障宽大军民的身体康健、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报道,新中国建立初期,天下各地也都以刺灸足三里开展过预防盛行性伤风、麻疹、肠炎、细菌性痢疾的事情。例如陕西省原延安县医院曾在伤风盛行区域为818名未病者针刺足三里1次(用补法),两个月内,被针刺者无一人发病;对已病者刺灸足三里、大椎等穴,其治疗效果也跨越口服APC。1959年5月哈尔滨市盛行小儿痢疾,死亡率很高。医务人员在一家幼儿园为144名幼儿针刺足三里穴,发病率仅为0.7%,而未针刺的幼儿发病率却高达8%。

现代有人还戏言说针灸1次足三里,就即是喝一碗老母鸡汤。足三里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从古至今,足三里的养生保健作用是经得起实践磨练的。以是,由于后天之本亏虚、气血生化无源引起的血虚、眩晕、肢软无力、神经衰弱、产妇乳汁削减,以及由于中气不足、脾虚下陷引起的久泄、久痢、遗尿、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尤其是胃下垂)等,刺灸足三里都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足三里穴的强身健体功效已被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现在我国旅游事业日益郁勃,然则不少人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水土不服、旅途劳累,很容易伤风或者闹肚子什么的,影响旅游。若是在旅途中能天天灸灸足三里穴,就能提高免疫力和对外在情况的顺应性,调治胃肠,从而顺应旅游中的天气、饮食等,防止种种疾病的发生,保障旅游的顺遂和愉快。由于刺灸足三里既能强身防病,又能消除疲劳,以是,在日本也有“不灸足三里,勿为旅行人”“旅行灸三里,健步快如飞”等说法。在旅游事业云云蓬勃的今天,这些史料所记,不能不予热衷于旅游的人们一定的启示!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中医:论经络的平衡与失衡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方面。对于指导中医各科特别是针灸、推拿、针麻的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有关其平衡与失衡的探讨,在生理、病理及治疗学上的意义,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