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脉与营气的运行偏向若何?
任脉、督脉的循行偏向,一样平时都说是从下而上。任脉从会阴上行到承浆,督脉从长强上行到龈交。即《难经·二十八难》说的: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若是以此为据,将任、督两脉的循行都看成是从下而上,那么人身气血流注怎么能相互连贯呢?其间应该是有上有下,才气相互衔接,组成气血的环流。
凭据《内经》理论,行于经脉之中的是营气,营气的运行顺序即十二经脉的排列顺序,也是《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重新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到达“腹”是就其重点而言,其经脉还上达于“胸”才气与手三阴相连接。《灵枢·营气》详细说明营气沿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环流,即从手太阴肺经最先,依次到了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终)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这可说是关于督脉循行于脑脊正中的最明确纪录,也是营气由督脉下行的明确纪录。随后又向前:“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出太阴。”这是说通过身前的任脉上行,又下注于肺,再出于手太阴作再度的环流。这一营气运行的顺序可示意如下图
从上述可知,凭据营气的运行偏向,督脉是从上而下,任脉则是从下而上。《灵枢·营气》还指出:“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逆顺之常,是指顺逆走向的正常情形,是否另有异乎寻常的情形呢?从督脉上行、任脉下行的纪录可知,这是指营气运行的特殊情形。
这种逆向运转,见之于气功养生家所形貌的“小周天”行气征象。关于这种行气征象的纪录,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一件文物“行气玉佩铭”(或称“行气玉柲铭”)。铭文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释者以为,由于腹部“丹田”的蓄气,然后气由下而从后上伸,又由上而早年下降,这就是厥后所称的任督脉通路。道家称这种行气为“河车倒转”,以及由此而来的,将长强穴称为“尾闾关”、“河车路”、“曹溪路”、“朝天岭”、“上天梯”等.其命名意义均源于气功。这种逆向的行气,应当以为与平时(逆顺之常)情形有差别:任督的循行,平时是督脉降而任脉升,这也是《金针赋》所说的“阴升阳降,收支之机”;在气功磨炼中则倒转为督脉升而任脉降,《针灸大成》任脉下说:“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桔槔、辘轳河车,都是指引水向上的工具,用以比喻气的升降。这任督二脉图在《针灸大成》督脉下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元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徐徐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脑),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喉)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即将谷道(肛)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急,徐徐咽之;若乃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广成子曰:丹姓河车休矻矻,此之谓也。”
看来将督脉表述为从下而上,是从气功的行气征象而来;就营气的“阴升阳降”论,则应从上而下。古代对督脉经穴的排列顺序,也有起于龈交而终于长强。明代的《针灸聚英》、《针灸问对》等所载分寸歌,督脉始于龈交,任脉始于会阴,与营气运行一致。如《十四经步穴歌》说:
“督脉龈交唇上乡,兑端正在唇中央……”;“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脐,下毛际安……”。
惋惜这一准确的顺序没能在针灸教学中始终贯彻。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
《灵枢·经脉》篇载,足太阳主“筋”所生病,为什么用“筋”字来概括足太阳经穴的主治病症呢?这主要应从足太阳经的分布部位来理解。 足太阳经行身之后,所经过部位筋肉分布最广,从项、背、腰、尻以及下肢,包括斜方肌、骶棘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