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合篡间,绕篡后”是什么意思?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王冰注:“下循阴器,乃合篡间也。所谓间者,谓在前阴,后阴之两间也。自两间之后,已复分而行,绕篡之后。”他对“篡”字没有作详细注释。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释音中注作“阴下缝间也”。
张景岳《类经》注则说:“篡,交篡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即前后二阴之间也。”意指会阴部为“两便争行”,故称“篡”。这一注释较为牵强,因“篡”的原意是争取,不能说成交相夺取。实在原文的“篡”是“纂”字的错误。据《针灸甲乙经》和《太素·骨空》所载正作“纂”(但《太素·督脉》缺文,据《素问》补入者仍误作“篡”)。纂,《说文解字》注释为“似组而赤”,本义是红色的带子,引申其义为纂集。丹波元简《素问识》说:“盖两阴之间有一道缝处,其状如纂组、故谓之纂。张以夺取之篡释之,非。”丹波氏大概是采取了李氏的释义而不取“篡”的字音。
将“纂”注释为会阴部“阴下缝”是否相符原意呢?还得再加查考。据《针灸甲乙经》所载,各经穴主治中多处提到“篡”(应作纂”)。如足太阳经的飞扬、委中、承扶、承筋各穴均主“痔、篡痛”,承山主“篡反出”,承筋主“篡后出”,足少阴经的涌泉主“阴跳痛引篡中”等。这些“篡”字都是指会阴部吗?会阴部痛,临床不常见;会阴部“反出”和“后出”更难以想象。确当的注释,“纂”应是指肛门部。肛门痛、肛门外翻和脱出(脱肛),才是“纂痛”、“纂反出、纂后出”的真正寄义。上述穴位以是能治肛门部病痛,则是由于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别入于肛”的缘故。早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痔者……以羽熏纂”以及“以熏痔”“坐以熏下窍”的纪录。可知痔、下窍、纂,都是指病痛局部即肛门部,在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中有更明确的纪录:“在篡(纂),痈如枣,为牡痔;其痈有空,汁出,为牝痔。”指痔核突起为牡痔,痔痿流汁为牝痔。纂、篡二字,早期就已混淆不清,“纂”字隶写时会从简作“篡”。
督脉“合纂间”意指会合于肛门与前阴之间的会阴部,而绕纂后”则是指划分绕行于肛门之后至长强部。如果依张注注释为会阴之后,那就隔着肛门才能到长强,不合原来的说法。督脉与肛门的联系,同样可以从经穴治疗作用去说明。在《千金方》中已有灸“龟尾”即长强穴治疗严寒脱肛,灸“顶上旋毛中”即百会穴治疗小儿脱肛的纪录。《席弘赋》将此总结为“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应作龟尾)”;《百症赋》又归纳综合为“脱肛趋百会、尾翳(指长强)之所”,都是说明这一治疗作用。《百症赋》所说的“刺长强于(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则是督脉与足太阳经穴远近配用,成为临床常用的治肛病要穴,痔疾、痢疾、脱肛均用之。
为什么将肛门称作“纂”呢?肛门以是称作“肛”,是因为它周围缩短的绉纹有似“车釭”的辐射形。《史记·仓公传》正义:“肛,釭也。言其处似车釭,故曰釭门。”将肛称作“纂”,可能也是从它的缩短即纂集的特点来命名的。张氏因“篡”字之误而误释为“交算”,丹波氏虽然已纠正其非,但未找出确当的注释,这是由于没有连系经穴主治的纪录来考察。从以上的讨论,既可以确定其字形为“纂”,又推究其字义为纂集,用以称说肛门,看来是对照切合部位特点的。杨上善和王冰以是不加注,盖那时“纂”字没有写错,对其字义还没有误解。至张景岳才误解了王注,并因字形的错误而作出不正确的注释。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何谓“目系”?有哪些经络通过?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与眼睛有关的经络,希望在以后的诊疗中不要只把眼睛病全都归“肝”出问题了。“目系”又称“眼系”,指眼后与脑相连接的部分。 《灵枢·寒热病》说:“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意指足太阳经从项后(会风府)入脑,连属于眼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