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传变可用针灸法防治吗?

时间:2020-03-09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979评论:0

六经传变就是六经病证历程的生长和转化,即由这一经的病证生长、转化成另一经的病证,又称为“传经”。传经与否,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措施是否适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如若正气亏虚、邪气亢盛,则从阳到阴、自外而内、由表入里发生传变;如若正气渐复、邪气已衰,则不传而愈或从阴出阳、自内向外、由里达表发生传变。身体较强者,疾病的传变多在三阳经;身体虚弱者,则容易传入三阴。治疗实时、措施适合,疾病就向好的方面转化。相反,治疗不实时或误汗、误下,疾病就向坏的方面传变(称为“坏病”)。

六经传变的详细方式如下:

(1)循经传 循经传就是按六经的顺序或顺或逆而传。如疾病加重时,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阳证→三阴证。疾病好转时,三阴证→三阳证;太阴病→阳明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

(2)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不按六经顺序的隔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直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直接传入太阴。疾病好转时,少阴病直接转化为太阳病;厥阴病直接转化为少阳病。

《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为了阻止病邪从外向内、由表及里发生传变,可以在未传之前或将传之时,在可能被传之经上选穴针刺。例如本条是防止太阳病不愈内传阳明,就先针足阳明经穴,可酌情选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内庭、合谷、曲池、胃俞等穴。如不使病邪由太阳传入少阳,可针阳池、外关、支沟、内关、丘墟、阳陵泉、委阳等穴。如阻止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则可刺三阴交、公孙、太冲、期门、太溪、内关、心俞、厥阴俞、脾俞等穴。或施补法鼓舞正气,抵御外邪,或以泻法疏通经络,使邪发散。这种针刺方式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的治未病头脑是一致的

六经病证既可以单独泛起,也可以两经或三经病证合并泛起。一经病证未愈,另一经病证又起者,称之为“并病”;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泛起者,称为“合病”;病邪不是由阳经传入,起病就见三阴证候者,称之为“直中”

由于少阳证忌用汗、吐、下诸法,故对于太阳、少阳同病少阳、阳明同病或三阳合病一样平常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治太阳、阳明。太阳、少阳同病,方用柴胡桂枝场已如前述。若下利者,以黄芪汤清泻里热;若呕吐者,以黄芪加半夏生姜汤降逆止呕。穴用阳池、外关、丘墟、阳陵泉、期门、肝俞、肺俞、大椎。下利者酌加中脘、液门、侠溪;呕吐者酌加中脘、内关。只针不灸,泻法。少阳、阳明同病,方用大柴胡汤(应有大黄或加芒硝)和解少阳,兼清里热。穴取外关、支沟、丘墟、阳陵泉、期门、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只针不灸,泻法。

对于三阳合病重证(腹全身重、面垢、谵语、遗尿、饥不欲食、言语晦气),可予白虎汤独清阳明之热。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庭、丰隆、合谷、曲池等穴。只针不灸,泻法。太阳、阳明同病,治疗重在宣发太阳之表,表解里自和。有下利者,用葛根汤;无利而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穴取大杼、风门、肺俞、大椎、列缺、中脘、足三里等。以针为主,平补平泻。若阳证与阴证并见,则以治疗里证为主。例如太阳病与太阴病并见,方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补气、散寒解表。穴取中脘、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风门、肺俞等。补法,重灸。这些治疗方式,正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尔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尔后调其内”的治则相符。

六经证治,既突出了按经辨证论治,又强调了疾病的传变纪律,既连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的理论,是对经络学说的创造性灵活运用。正所谓:辨证识位,明脏腑、经络证治之胚芽;审证定性,奠八纲证治之基本;察证求因,具病因证治之雏形;析证定量,发气血证治之眉目。不只使经络学说的理论(尤其是经络证治)加倍详细、完善,而且对整个中医辨证论治起到了典型作用。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针灸可以通过六经辨证施治

六经证治是一代宗师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六经分证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对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是把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各经所出现的病证,按其性质加以归纳、分类,从而进行分经论治。六经,即手足三阴、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