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松楠:汗法运用需谨慎,看仲景经方若何拯救误汗证
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中,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六淫外邪,正邪交争于机表泛起的病证,故《伤寒论》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证治的第一阶段,有“六经藩篱”之称。太阳病变部位在肌表,有恶寒、脉浮等表征。依据邪气的寒热性子及侵略机体的显示,太阳病有中风、伤寒及温病之分,三者虽辨证差别,却均治宜接纳发汗解表,祛邪外出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溃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以是汗法是仲景治疗太阳病的首选方式。
对于汗法的详细要求,仲景在桂枝汤方治疗太阳中风证之后留下箴言:“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能令如水流漓,病必不能除。”而对于太阳伤寒证,仲景治以麻黄汤时强调要“覆取微似汗”,对于太阳表郁轻证,更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得小汗出解。可见太阳病用发汗之法,当遵照遍身微似汗、脉静身凉、邪去正安为度。仲景提倡“微汗”、“小汗”,并强调“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汗法”为攻法的一种,太阳病当用汗法,使邪从表解。由于人体禀赋、致病缘故原由各不相同,以是在详细运用时,要汗之得法。若太阳病误汗,即汗法不适合用之,如发汗太过、汗之不及、不应汗却误用汗法,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后患无穷,临证习以为常。仲景不仅继续并完善了《黄帝内经》 汗证的理论,为后世汗证的治疗确立了原则并方药,更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记录了误汗之辨治,其内容丰富,清晰明晰,现将其总结,为更有效地准确运用经方汗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发汗太过
太阳表证固当用汗法治之,然而发汗太过,不仅损伤阴津,而且消耗阳气,出现诸多虚损证候。
01 伤及卫阳
太阳病发汗太过,可致卫阳大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20条)发汗太过而伤及阳气,表阳虚弱,卫外不固,则无法温煦肌肤,固摄汗液,导致汗泄津亡,四肢微急、筋脉失濡难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以扶阳为主,使阳气来复,自可气化生津。
02 伤及心阳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故发汗太多,必损伤心阳。“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64条)本证由于发汗过多,阳气随汗而泄亡,以至胸中阳气衰微,阳虚不能自主,遂悸动不安,心虚则喜按,故其人常以双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治宜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扶阳补中治疗。
03 伤及脾性
太阳病,发汗太过,均可危险脾性,致脾虚气滞腹胀。“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66条)脾司运化转输而主腹,太阳病发汗太过欠妥法,则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则腹胀满。成无己则言:吐后腹胀与下后腹胀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脾胃以降气。
04 伤于肾阳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烧,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82条)太阳病发汗不如法,内伤少阴阳气。肾主水,赖阳气蒸腾,少阴阳虚则水气泛滥,上凌于心则心悸,上干清阳,则头目眩晕。本证既有阳虚水泛,又有太阳发烧未解,属于内外同病。水气泛滥则阳气不得展布,清阳不能实四肢,且水气侵略四肢经脉,泛起“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用真武汤以温肾行气,阳气回复则阳不外浮。
05 气阴两伤
汗为阴液,又赖以阳气蒸化,大汗后可导致热盛津伤,气阴两虚。“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原文第26条)由于汗不如法,以致大汗出而表未解,脉由之前浮缓而变为洪大。清代医家陈念祖曾说“服桂枝汤,当取微似有汗者佳。今逼取太过,大汗出后,阳明之津液俱亡。”本证热盛津伤,气阴两虚致大烦渴,邪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与白虎加人参汤治以清热益气生津。
汗之不及
此例为桂枝汤欠妥用于太阳伤寒证治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烧汗不出者,不能与之。常须识此,勿念误也。”(《伤寒论》原文第16条)桂枝汤是解肌祛风之名方,为发汗解表轻剂,而病人脉浮紧、发烧无汗是太阳伤寒证,当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治疗,若退用桂枝汤,是病重药轻,可因失治而酿成变证,故不能与之。
此则告诉我们治疗太阳病表证,发汗不能太过,但也不能不及。表证当汗,汗之太过,固可损伤正气,使病邪传里,造成变证。若汗之不及,同样会使病邪不去,或留于皮表而不去使表证久不得解,或入里传化而导致变证,如出现阳明里证,或导致太阳、阳明二阳合病,引发变证丛生、后患无穷。
误用汗法
伤寒挟虚时误用汗法会引起诸多变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难,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欲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伤寒论》原文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太阳表虚证;小便频数是里阳虚不能摄敛津液;心烦,脚挛急是阴液不足,失去濡养,此属阴阳两虚之人感受外寒,理当扶阳解表为主。
若不思量正气之虚,而单以桂枝汤发汗解表,则犯虚虚之戒,是为误用汗治。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手中厥逆;阴液不能上滋,则咽中发干;心神失于濡养则焦躁,阴寒犯胃,胃气反面,则呕逆;此乃阴阳俱虚,错综复杂之证,治疗当分标本缓急和先后之序,掉臂正虚,误用桂枝汤发汗,伤阴损阳,病非可解也。
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对汗的精炼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严谨的理、法、方、药,成为后世临床医家之准绳。我们在使用汗法时,一定要分清病人体质的强弱和病症的转变,辨证需准确,汗法运用需适合。在详细运用上,“必尽剂”。若发汗太过、发汗不及或误用汗法引起变证时,切记仲景先师的谆谆教诲与名贵履历,实时举行施治,杜绝变证后患,制止进一步传变生长。
临床中因疾病显示错综复杂,有时表证会与里证合并泛起,因此汗法的运用当凭据内外病情之轻重缓急,需辨清表证的寒热虚实及感邪的轻重浅深。只有熟练掌握《伤寒论》中准确的汗法,才气最大可能削减或提防误汗的发生,并配合其他治法天真应用于临床,以便更好地为患者实时排除病痛。
我是中医松楠,专注纯中医临床、热衷纯中医文化,原创中医精品文章,迎接关注我,给我点赞。
中医松楠:过敏性疾病如何治本?需从调治“特禀”体质入手
在春光盎然、鸟语花香的季节,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湿疹、荨麻疹的人异常烦恼痛苦,稍有不慎接触了外面的花粉、飘絮,便有眼痒、喉痒、流涕、鼻塞、喷嚏、喘闷、皮疹、皮肤瘙痒、划痕症等,这些症状都跟过敏两字紧密相连。美景当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