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癌身体会出现哪些迹象?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肺癌早期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出现显著症状时多已进入中晚期,因此肺癌重在预防,需干预它的各项危险因素;需早期识别,为后期治疗争取更多获益空间。那么,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患有肺癌了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的早期识别一直是个难题,一部分患者因早期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另一部位患者因症状轻微易被忽略。
无症状肺癌多见于周围型肺癌。我们把肺看作一颗大树,大树主干发出的分支,越靠近周边分支越细,这种结构与肺的气管及各级分支十分相似,越靠近肺组织边缘气管分支越细,周围型肺癌肿瘤的生长位置则位于细小的支气管周围。发生于这种部位的肺癌,早期不会压迫或侵犯较大的气管与支气管,因此不易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喘息等症状,未侵犯胸膜及周围神经组织,因而不会出现胸痛、背痛等症状。因此周围型肺癌早期通常无症状,不易早期发现。
中心型肺癌早期可出现相关症状。与周围型肺癌相反,中心型肺癌发生位置靠近气管及管径较大的支气管,发生于这种部位的肿瘤可压迫气管引起狭窄,气流通过受限因此可出现喘息、胸闷等症状;癌组织向气管腔内生长,受冷空气、雾霭、粉尘等物质刺激更易出现咳嗽;由于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肿瘤坏死或侵犯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因此部分患者可出现痰中带血。即使中心型肺癌可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但与普通肺部疾病症状相似,以致容易被多数患者忽略。
因此,我们不能以症状的有无判断是否发生了肺癌,肺癌属于恶性肿瘤,需以预防为主,重在控制肺癌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发生风险;同时需要定期筛查,以及时发现并给予手术治疗,后期才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吸烟、肺部疾病、职业暴露、室内环境污染与遗传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肺癌的发生风险会逐渐升高,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属于肺癌的高发人群,因此45岁以上人群应注意筛查肺癌。年龄无法控制,但肺癌的其它危险因素属于可控因素,包括:
①吸烟。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发生肺癌的风险越高,尤其是每年吸烟达30包以上的人群,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即使已经戒烟,在戒烟的最初15年内发生肺癌的风险也较高,因此从预防肺癌的角度出发,应尽早戒烟。
②肺部疾病。部分肺部疾病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肺癌的风险会逐渐升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尘肺等,这些肺部疾病长期、反复的炎症损害与纤维瘢痕的愈合,使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从而增加了肺组织癌变风险。
③职业暴露。部分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了较多致癌物质,对肺组织损害较大,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引起警惕,尤其是长期接触石棉与二氧化硅等物质,以及长期处于电离辐射环境中的人群,均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
④室内环境污染。室内二手烟造成的污染也可增加肺癌的发生风险,因此长期被动也属于肺癌的高危因素;其次,室内装修污染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氡,广泛存在于花岗岩、水泥、石膏等物质中,可对肺组织造成放射性损伤,增加癌变风险。
⑤遗传因素。具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多存在异常基因,发生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这部分人群尤其应注意对肺癌的早期筛查。其次,若发生过肺癌以外的恶性肿瘤,发生肺癌的风险也较高,也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
因此,预防肺癌既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还应注意脱离高危环境如职业暴露、室内装修污染,同时应正规治疗肺部疾病,以降低肺癌的发生风险。但部分因素如年龄、遗传因素以及室外环境污染等,属于不可避免的因素,因此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也应注意定期筛查肺癌。筛查以胸部CT检查为主,有助于发现2mm以下的肺部结节。CT检查无异常可每年检查一次,若胸部CT发现异常的肺部结节,应间隔3-6月复查一次,以观察肺部结节有无增大趋势,性质是否发生改变等。
当然,未定期筛查肺癌的人群,出现疑似肺癌的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包括:①咳嗽,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②咳血,早期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③喘息,由肿瘤压迫或阻塞支气管引起;④胸痛,由肿瘤侵犯胸闷、肌肉神经引起;⑤声音嘶哑,由肿瘤压迫喉返神经,继而引起声带麻痹所致;⑥吞咽困难,由肿瘤压迫食管或肿大淋巴结压迫食管引起;⑦肩背痛,由肺尖部肿瘤压迫周围神经引起,可表现为肩、背、上肢烧灼样疼痛;⑧体重下降,由肿瘤消耗过多能量引起;⑨发热,癌组织的存在本身可引起发热,继发肺部感染时也可引起发热。
综上,肺癌有周围型肺癌与中心型肺癌之分,周围型肺癌早期通常无症状,部分中心型肺癌早期可出现相关症状,常见症状主要有刺激性干咳、咯血、喘息、胸痛、声音嘶哑、发热、吞咽困难、肩背痛等症状。但由于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与普通肺部疾病相似而易被忽略,因此肺癌应以预防为主,包括戒烟、规范治疗肺部疾病、远离职业暴露、降低室内装修环境污染等,有助于降低肺癌发生风险,同时应定期行胸部CT检查,以早期发现肺癌,发现肺部结节后应每3至6月复查一次胸部CT。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