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不论男女,寿命短的人,一般有哪些“共性”?

时间:2024-02-25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028评论:0

健康的身体是延年益寿的保障,但心血管疾病、肿瘤性疾病、心源性猝死等发生风险的增加,会使寿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50岁以后的人群需提高警惕。那么50岁以后的人出现哪些症状,意味着寿命会受影响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不良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等因素均可对寿命产生负性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寿命的影响是一个慢性、持续性的过程,在生命被终止以前,这些因素通常会存在数年至数十年,对各靶器官的损害也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器官功能受损,通过合理治疗可避免损伤继续加重;若未采取干预措施,损害可由功能性转变为器质性,损伤程度可由可逆进展为不可逆,不可逆损害加重到器官难堪重负时,便会停止工作。而器官的损害在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中,也会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我们需要引起重视,主要包括:

心悸、胸闷。引起心肌、胸闷的原因较多,可能由睡眠不足引起,也可能由情绪波动所致,也可由心脏相关的疾病引起。心脏疾病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且部分疾病急性发作前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因此若这些症状长期存在,需提高警惕。



  • 若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或存在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需警惕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发严重狭窄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堵塞冠脉,以致心肌血供严重不足。早期可出现运动、情绪激动后胸痛,但部分患者可直接以胸闷、心悸为主要表现,由于这些症状对生活、工作影响较小,因此不易引起重视,病情逐渐进展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经积极溶栓或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病情较重者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且5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出现不明原因心悸、胸闷时建议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了解有无心肌缺血。当然,若长期存在胸痛,更应及时就诊。

  • 若存在心率显著增快或减慢,或每两次脉搏间隔的时间较长,需警惕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不会出现心悸、胸闷,当心跳低于50次/分或快于150次/分,心脏不能为外周提供充足的血供,可能会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而心率的改变可能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重者可能引起心博骤停。正常情况下,心脏每两次搏动间隔的时间相等或相差不大,但若某两次搏动间隔的时间显著延长,也需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无论是心跳快慢的改变,还是心博节律的改变,均建议及时完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明确病情、早期治疗,降低猝死风险。

心累、气促。心累、气促也是心脏疾病的表现,但不同于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这些症状可能由心功能不全引起。正常情况下,心脏每跳动一次,可将足量的血液射向外周,但出现心脏功能减退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血液淤积在心脏与肺组织,病情早期休息时可无症状,但运动后可出现心累、气促等症状,病情进展至晚期即使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心累、气促,说明已经发生了严重心力衰竭。由于心肌的损害不可逆转,因此心力衰竭一旦进展到后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而心功能减退可能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因此若50岁以上的人群存在相关病因,同时反复出现心累、气促,建议完善心脏彩超,以了解心脏泵血功能有无显著下降。

头晕、黑曚。反复出现头晕、黑曚需警惕头颈步血管狭窄,同时应排除心源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除开会引起冠脉病变,还可引起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在50岁以后的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早期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出现头晕、黑曚,血管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堵塞头颈部动脉时,可引起脑梗死,具有一定死亡风险,即使病情稳定,再发脑梗死的风险也较高,会不同程度缩短寿命。其次,头晕、黑曚还可能由心脏疾病引起,严重心功能不全或恶性心律失常可使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相关症状。若高血压患者反复出现头晕、头痛,需警惕脑出血的发生,相比于脑梗死,脑出血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出血、肿块、疼痛。这些症状既可由良性疾病引起,也可由肿瘤性疾病引起,而肿瘤发病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发生肿瘤的风险高于四十岁以下的人群,且肿瘤是继心血管疾病以后的第二大死亡病因,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提高警惕。

  • 肿瘤生长过程中血供需求旺盛,供血不足出现坏死、溃疡时可引起出血,肿瘤侵犯周围血管也会引起出血,因此若出现起不明原因阴道流血,需排除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出现大便带血或解脓血便,需警惕结直肠癌,同时可能伴随大便次数显著增多或减少,大便变细等症状;出现痰中带血,需警惕肺癌,同时可能出现刺激性咳嗽;出现呕血,需警惕胃癌,同时可能出现腹痛、消瘦等症状;解黑便说明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需警惕消化道肿瘤等。

  • 肿瘤生长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加,因此部分肿瘤在体表可扪及包块,而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因此出现不明原因肿块后应警惕肿瘤:如鼻咽癌转移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癌可在颈部扪及包块或淋巴结肿大,乳腺癌可出现乳房肿块、腋窝肿大淋巴结,肺癌转移可引起右锁骨上或腋窝淋巴结肿大,消化道肿瘤转移可引起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当然,部分体表包块为良性疾病,通过病例活检可明确。

  • 肿瘤侵犯周围神经组织会出现疼痛,且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可持续不缓解,因此某一部分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疼痛,应注意排除肿瘤,如持续头痛需排除颅内肿瘤,胸背部疼痛需警惕肺癌,上腹部疼痛需警惕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需警惕肝癌,下腹部或左右下腹部疼痛需警惕结直肠癌或生殖系统肿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若为肿瘤引起,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体检,最好每年做一次胸部CT、肝胆胰脾彩超或CT,普通人群每五年做一次胃肠镜等,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各种疾病对寿命使一个慢性、持续性影响的过程,50岁以后的人群若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酗酒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出现心悸、胸闷甚至胸痛,需警惕冠心病,重者可进展为心肌梗死,具有一定死亡风险,同时需注意观察心跳及节律有无明显异常,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悸、胸闷,恶性心律失常易诱发猝死;出现头晕、黑曚,需警惕是否存在严重头颈部血管病变,属于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同时需警惕心脏相关性疾病;出现心累、气促需警惕有无心功能不全;出现不明原因出血、肿块与疼痛等症状,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这些疾病均会对寿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但部分疾病早期合理治疗,可避免进行性加重,对寿命的影响会有所减轻,部分人群经合理治疗甚至可获得与普通人群一样的寿命,但肿瘤性疾病重在早期筛查、早治疗,不能依靠症状判断有无肿瘤,因为肿瘤一旦出现显著症状,可能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寿命会显著缩短。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