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医家对“心系”有哪些差别的注释?相符内经原意吗?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系,意指心脏的系带。详细指何物,前人的注解主要分两说:一是杨上善的“肺下悬心之系”;一是滑伯仁的“心通五脏系”。以后者影响较广。
为什么会有差别的注释?对其间的生长演变历程剖析如下:
滑氏在《十四经施展》中注说:“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值得注意的是:与肺相通的这一支应当说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杨上善所说的“肺下悬心之系”;而与肾相通的一支不明何据,可能出自宋代杨介的《存真图》。“七节”又可指中七节,即十四椎。后文“盖”以下是推测之词,清代赵观澜的《医学指归》就略去后段,只留前边的“心系有二”说。但明代的《内经》注家如马玄台、张景岳等人都是周全一定滑氏注,张景岳还进一步把“心系有五”的说法明确化了。他说:“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他把推测之语改变为一定语气。这样,“肺下悬心之系”—“心系有二”—“心通五脏系”—“心系有五”逐步分化。那时所画的“心脏图”也是示意“五脏系皆属于心”(见《针灸大成》卷六,原仿自《聚英》)。
然则,事实以何说靠近《内经》的原意呢?杨上善说的“肺下悬心之系,名曰心系”(《太素》卷八),是指心脏悬于肺下由“心系”相连。由此解释心与肺的密切关系。《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早年后文可以看出,“心系”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上,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纪录解释,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心一心系—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相符《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应当从心、肺两脏在心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明白。有些注家却据此明白为肺动脉(承淡安《十四经施展》校注),则有牵强之嫌。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哪些特点?为何会上头?
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一支上达头面——“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头为诸阳之会,怎么手少阴经却上头面呢? 这是由于心居胸部,为“阳中之太阳”(见《灵枢·九针十二原》),从手三阴来说则是阴中之阳,故其内行经脉上达头面。这可从病理生理意义上去说明: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