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灸治疗的教学钻研

时间:2020-02-21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208评论:0

针灸治疗是需要将经络、腧穴基础理论和针刺、艾灸实践操作紧密连系、融为一体的临床学科。笔者多年教学过程中,对若何上好针灸治疗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论铺路搭桥,强调治疗原则

总论部门是《针灸治疗学》的开篇,对于针灸治疗来说,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内容。“优越的劈头是乐成的一半”,讲好总论,对治疗各论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教学中我总是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调治阴阳三个方面简要先容针灸的治疗作用,让学生明了“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启发之,灸以温暖之”(《备急千金要方》)的原理。然后重点强调针灸治疗原则。把“热则疾之”归纳为浅刺疾出、少留针;把“寒则(温之)留之”归纳为针灸并用、深刺久留;二者合为“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把“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归纳为“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陷下”之证重用灸法,从中气不足久泄久痢、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大汗亡阳或失血过多致阳气暴脱三个方面来明白。“不盛不虚”并非不虚不实(若明白为不虚不实,那就是阴阳平衡,不是病态了),而是指病初虚实尚不显著,或虚实兼而有之,“以经取之”则是循经取穴,施行平均、柔和的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在“清热温寒”“补虚泻实”原则之外,笔者还连系《黄帝内经》古训,增加了“治神守气”的原则。从正医者之神、治惑病人之神两方面论治神;从行针催气、意守感传两方面论守气。以便充分调动医者和病人积极性,同心协力,战胜疾病。

(二)优化组合病种,组织病例讨论

由于针灸治病的顺应证很广,针灸治疗中涉及的内、外、妇、儿、五官、急性病证多达一百多种。限于学时,所列病种不行能逐一讲述。笔者首先将有关病证归类,按痹证系列、痿证系列、消化系列、心肺系列、泌尿生殖系列、外科系列、妇科系列、五官系列、急症系列等优化组合病种,将病因病机相似、针灸治法类同的病证集中在一起,重点讲1、2个病证,其他则让学生“对号入座”。这样一来,不只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闻一知十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影象。思量学生在学习针灸治疗之前已经有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教学中关于病因病机部门就言简意赅一带而过,有些病因病机完全相同的爽性避而不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其他重要内容。或者连系针灸临床,适当选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病种,组织学生举行病例讨论(如果有比较好,且又能配合的典型病例亲临现场则更好)。让学生凭据针灸临床的理、法、穴、方、术,先“纸上谈兵”,做模拟诊治,知无不言,“各显神通”(西席也可参于其中,揭晓自己的看法),为往后临床见习和实习打好基础。

(三)明确辨证分型,突出经络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所在,针灸治病也不破例。差别的证型需要接纳差别的治法,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固然,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方式与中医临床各科不尽相同,有自己的怪异之处,那就是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焦点理论,针灸辨证论治必须突出经络证治这个焦点。而学习、运用经络证治,必须掌握“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纪律。《灵枢·卫气》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能得病之高下。”《灵枢·官能》也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明·张三锡《经络考》也强调:“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明其部以定经。”例如头痛一证,针灸临床应该根据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来归经论治;中风一证虽分中脏腑、中经络两大类,但针灸临床主要以治疗中经络为主;坐骨神经痛既不像西医那样分根性(继发性)、干性(原发性),也不像中医内科那样分风湿型、劳损型、肝肾不足型,而是凭据其放射的门路差别,分足太阳经型和足少阳经型两种。除配合取用两经交会穴环跳、筋会穴阳陵泉以外,其他均遵照各自经脉循经取穴。正如《标幽赋》所云:“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总之,围绕经络这个焦点举行辨证,庞大的证候即有所归属,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循经取穴,选择归经药物,大大增强治病效果。

(四)天真加减处方,注重方义注释

鉴于课本中绝大部门病证都是在辨证分型后逐一列出针灸处方,许多对本病证起主导作用的腧穴或对差别证型有着双向调治作用的腧穴(即岂论寒、热、虚、实证都能选用的腧穴)就频频多次出现在各证型处方之中,这样势必造成大量不需要的重复。例如伤风病证中的风寒、风热证型中都有大椎、风门、肺俞等穴;疟疾病证中的各个证型险些都少不了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等穴;胃痛的各型处方中均有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为制止这些不需要的重复,笔者一样平常接纳一个病证制订一个总体处方,然后在这个总处方的基础上针对差别证型天真加减,使针灸处方这一部门显得加倍严谨有序且相符临床现实。注释方义,是针灸治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若何注释方义,既体现了医者的治疗指导思想,又能反映医者的针灸学术水平。注释方义一样平常以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腧穴所属经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腧穴的性能(即穴性)、特定配伍方式、病因病机的差别、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方式和补泻手法的差别、昔人和他人的履历用法以及现代科研成果等为依据。对方义的注释,应力图表达准确,言之成理,不行无中生有,旁敲侧击,作牵强附会之解。

(五)连系典型实例,先容多种方式

针灸治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理论联系现实自然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连系临床现实病例解说差别病种,是对一个临床课西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西席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履历(固然,这种履历越厚实越好)。有时候,西席自己对某一种病证尚没有临证履历,授课中也可以借鉴昔人和他人的履历。例如古代扁鹊救虢太子尸厥、华佗医曹操头风、甄权治唐刺史喉痹、秦鸣鹤愈唐高宗眩晕、徐文伯下妊胎应针而落徐秋夫治癫狂针到病除……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医案,都可以让针灸治疗的教学生动活泼,且发人深省。课间也让学生做一些治疗,简朴的病证也可由学生自治或互治,有时也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在通例的针法和灸法之外,针对差别病种只管多先容一些适宜于本病的其他针法,也是很有需要的。笔者在这方面除了有选择性地先容三棱针疗法、皮肤针疗法、皮内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羊肠线穴位埋藏疗法之外,还向学生先容“浮针”疗法,甚至“暗示疗法”。宗旨是只要哪一种疗法好,就不失时机地贯串这种疗法。这样可以大大坦荡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医疗手艺。往后他们面临针灸临床,当一种疗法效果欠佳时,即可改用其他针灸方式,不至于临证忙乱、一筹莫展。

(本文摘录于“王启才教学启示录”2014)谢谢人人阅读

巧学巧记背腰部腧穴

腰背部经穴共有60多个,占全身经穴的六分之一,相对集中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督脉13、足太阳经38、手太阳经7、手少阳经1、足少阳经1)。六脏六腑的12个背俞穴均在背部,乃人体标部重点腧穴。学好背部腧穴,对认识、了解足太阳经与督脉的关系以及足太阳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