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习中医经络腧穴的高效规则
学习经络的历程异常死板,总论部门时,勤学易懂不难影象,但当学习经络各论时,由于内容偏多,且又有部门经脉循行文献纪录纷歧,往往以为单调难记,以致学习兴趣大减。若何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抓取纪律性
若是我们能从内容多而杂的经脉循行中多提取一些带纪律性的器械,无疑对于增强影象是有辅助的。我强调要牢固地掌握经脉循行的四大纪律,即经脉的走向纪律、漫衍原则、交接特点和属络关系。并把它贯穿到每一条经脉之中举行温习,起到温故知新的强化作用。例如在学习足阳明胃经之前,连系经脉循行的四大纪律,勾画出胃经的大致轮廓,即重新走足;漫衍于面颊、前额、身前、下肢外侧前缘;在头面部受手阳明大肠经之交,在足大趾又交足太阴脾经;属胃络脾。凡上头面的经脉,经由这样详细分区,各经在头面部的漫衍情形就一目了然,对头面疾病的分经论治也就清晰了。
又如足阳明胃经行于身前,足少阳胆经行于身侧,足太阳膀胱经行于死后。不少人提出阳经行于身前欠好明白。笔者以为,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这种排列,与四肢部的漫衍相一致也是相符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的漫衍特点的。经脉在四肢的漫衍原则是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这一纪律也适合于颈项部位。手足阳经经由颈项部位时,均由体表而上下,而心、肝、脾、肾几条阴经则均由颈内挟咽喉、食道上至头面内部。
(二)区别特殊性
在领会经脉循行一样平常纪律的基础上,再来剖析其中的特殊情形,就容易掌握其要点。如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漫衍纪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而从颈部以上,却是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的漫衍纪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则是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也有少数经脉在起止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如手阳明大肠经本属阳经,但经脉不起于外侧,而起于食指内侧端;足厥阴肝经为阴经,经脉不起于内侧,而起于足大趾外侧端(一云:起手足大趾毫毛部);手厥阴心包经终止于中指顶端;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心涌泉。
(三)力图规范化
由于古今针灸文献对部门经脉循行门路的形貌不尽相同,客观上给学习带来了难题。对于有分歧的部门经脉循行,例如大椎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均应通过交大椎与督脉领悟,然古今文献上均无胃经交大椎之说,最早仅有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1974年版)提到足阳明胃经重新面下颈后先会大椎后入缺盆。我们中医人很赞成“交会于大椎”的学术看法,使之与针灸的基本理论相吻合。关于足厥阴肝经经脉的起点也说法纷歧,有提及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穴在大趾外侧端趾甲旁开0.1寸者;又有提及于足大趾外侧端,而大敦穴在足大趾上三毛处者。现在学习肝经的起点应在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的定位也应在足大趾外侧爪甲角后0.1寸,云云则做到了经与穴的统一。
(四)做到详细化
由于经脉循行有时会泛起弯曲、转折和交织等征象,以是,人体的经络漫衍显得错综庞大。如能只管把经脉的循行部位详细化,对于领会各经脉在人体的漫衍以及准确取穴均大有益处。如头颈部这个局限里,外面就有8条经漫衍。若以前正中线任脉为标志,颈部旁开1.5寸是足阳明胃经,旁开3寸是手阳明大肠经,旁开上3.5寸是手太阳小肠经;以后项正中督脉为标志,旁开1.3寸是足太阳膀胱经,旁开2.25寸是足少阳胆经。头部正中,膀胱经距督脉旁开1.5寸,而旁开2.25寸、3寸、4.5寸则分别是胆经在头部的几个转折线的详细漫衍。胆经在侧胸、胁肋部也有几处转折。先定出下面4个点,即腋中线4~5肋间、乳中线7~8肋间、12肋端、髂前上棘然后4点相连,即是胆经布于胸胁的详细循行线路。
(五)死记加巧记
影象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经络的历程中,有些内容是必须要举行影象的。
1.背诵影象——背诵各经脉循行的白话文或《黄帝内经》原文,学一条经便背一条经。但在背诵之前一定要把经脉循行中常用的术语如循、过、出、入、环、夹、交、贯之类及肺系、心系、目系等明白清晰,在明白的基础上影象、背诵。
2.意会影象——把死记与巧记连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加速影象的速率,另一方面可加深影象。如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均入齿龈,哪条经入上齿龈,哪条经入下齿龈易于混淆,归纳大肠经是由下向上走到面部的,先经由下齿;而胃经是由鼻根向下行走的,先经由上齿。这样,胃经从上至下入上齿龈、大肠经由下往上入下齿龈,就便于影象了。
3.分段影象——有的经脉如足三阳经重新至足、足三阴经从足至颈上,门路很长,庞大而难记。整个经脉分为体表有穴通路、体内属络关系、支脉交接传注三部门,一样平常都按这三部门学习影象。诸书皆将胃经体内循行从缺盆至腹股沟一段分为两段叙述,不妨将体内经线作一次性叙述,再谈体表循行,就显得紧凑易记。
4.分类影象——脏腑经脉病候这一部门,我们把它归纳为:脏腑病候、经脉病候及脏腑经脉反应到组织器官方面的病候三大类。每经病候各有偏重,手三阳经均以经脉病为主,脏腑病为次;手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则均以脏腑病为主,经脉病为辅。如手太阴肺经的伤风、咳喘是其脏腑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痉挛、麻木、萎缩等为经脉病;而咽喉肿痛、失音则是脏腑经脉反应到组织器官的证候,多因肺热或肺阴不足而致。再如手太阳小肠经的上肢外后缘疼痛、颊肿、耳鸣耳聋是其经脉病;少腹疼痛、腹泻为本腑病;而目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即是脏腑经脉反应到组织器官的证候,多由小肠之火上逆于心所致,心经联络目系又挟咽喉。
5.联系影象——学习经脉,如能将经脉循行与剖解部位、腧穴连系起来,收益将会更大。在每一条经脉循行时,都把它的起点、所经枢纽之处、支脉分出处及终点的穴位用括号枚举出来,显著的剖解标志如骨骼、肌腱等也以同样方式加以注明。做一个假人模子,每点完一经的穴位后,就把所点穴位用线连起来与经络循行图举行对照。学习经络联系腧穴,点完穴又温习经络,论经不离穴,论穴不离经,对照学习,相得益彰。
另外,一定要不断学习,要提高剖析问题的能力,适当地向人人先容一些需要的参考书,如《经络十讲》,《灵枢》经脉、经别、经筋、脉度等篇,《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三难、二十八难、二十九难,《十四经施展》《奇经八脉考》等,以开阔视野,启发思绪。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治愈率有多高?超乎想象
针灸可治疗消化系统的40多种病证,主要的有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阑尾炎和肝胆疾病等,以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最为深入。大多以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胃俞、脾俞、曲池、支沟、上巨虚、下巨虚、内庭等为主穴,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