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而肝经却非“止于中焦”?
首先,须明晰“中焦”一词的寄义。《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并,是并行、并列的意思,指中焦与胃相靠近。《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以后《太素》、《铜人》均作了类似的注解。但到了滑伯仁《十四经施展》最先用体表穴位注释内部的脏器所在,说“中焦”者,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之分”的中脘穴,违失了原意。中焦应是指脏器而言,其部位当膈以下、脐以上,与胃脘相靠近,是腐熟水谷、化生血气的一些通道,而不是指中脘穴位。滑氏以上脘、中脘、下脘穴注释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引起明白上的杂乱。
手太阴肺经以是“起于中焦”,是为了说明气血的泉源问题。经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行血气”(《灵枢·本藏》),而“血气”的发生则依赖于后天饮食的将养。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精微物质“转变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那么,中焦为什么不毗邻胃经,而是毗邻肺经呢?这是由于血气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送,必先上注于肺,才气流注十二经脉,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内谷(纳穀)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灵枢·动输》说:“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所说的原理都是一致的。
正因如此,手太阴肺经居于十二经脉之首,其脉气则“起于中焦”。如《铜人》注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荣卫,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张景岳《类经》注也说:“此十二经者,即营气也。营行脉中,而序必始于肺经者,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以行阴阳,而五藏六府皆以受气,故十二经以肺经为首,循序相传……”
然则手太阴肺经之“起于中焦”,主要是起到蒙受中焦“血气”的作用,在十二经脉“如环无故”的循环流注过程中,则不必再回归到中焦,以是最后一经——足厥阴肝经的循行以“上注肺”而终止,由“肺”直接最先再度的循环。杨上善《太素》注说:“中焦乃是手太阴受血气处,非是脉次相接之处,故脉环周至足厥阴,注入脉中,与手太阴相接而行,不入中焦也。”可知滑伯仁《十四经施展》说足厥阴肝经最后“下行至中焦,挟中院之分以交于手太阴”,通过中脘穴相接,同样是纰谬的(见下图)。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风池、风府、风门三穴的治疗作用有何异同?
风池、风府、风门三穴分别位于后项及上背部,这是易于为风邪所袭的部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这些穴都以“风”字为名。其部位易于感受风邪,在治疗上又可用以祛风散邪、清热解表,为治疗内、外风证的要穴。临床上常用于外风侵袭、夹寒夹热所致的发热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