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何重要性?
十二原的提出,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文说:“
五藏(之外)有六府,六府(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两肘两膝)四关,四关(以下穴)主治五藏(病)。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给)三百六十五节气息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这里表达得很有条理,以五脏为主,兼及六腑,其外部有原穴,原穴之气还散发给365个穴。本篇所举的十二原,是指五脏之原在四肢左右侧各一,再加腹部的膏(鬲)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腴(气海),没有提阳经之原。
五脏之原是指:肺之原,太渊;心之原,大(太)陵;肝之原,太冲;肾之原,太溪;脾之原,太白。都是以“太”为名,示意其职位的主要。
五脏有病反应于各原穴,并可取用原穴施治;对于腑病则以取用“膏(鬲)肓”之原为主。如《灵枢·四时气》:“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这种远近配穴,腑病近取腹部穴,远取下合穴是切合临床现实的。
《灵枢·本输》由阴经之原扩展到阳经之原。阴经之原,同时是“井、荥、输、经、合”中的“输”穴,而阳经则在“输穴之后另设“原”穴。那就是——
膀胱足太阳,“过于京骨”为原;胆足少阳,“过于丘墟”为原;胃足阳明,“过于冲阳”为原;三焦手少阳,“过于阳池”为原;肠手太阳,“过于腕骨”为原;大肠手阳明,“过于合谷”为原。
“所过为原”这话是对阳经来说的,因其脉气较长,在“输”穴之后另设一“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难经》将这种情形说成是“以输代原”,把两者的主次关系颠倒了。由于阴经五脏之原是早就明确的,阴经由原穴兼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后另设一原穴,从而排列为:井、荥、输、原、经、合。阴经只有“五输”,阳经就成为“六输”。
《灵枢》以手厥阴(称“手心主”)大陵作为心之原,是由于“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定其原穴为大陵。《灵枢·邪客》则提到手少阴“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指的是神门穴。今后《难经》乃把它归入到十二原穴,与《本输》所载的“十一原”合成十二原。但神门的主治是以神志病为主,不是以心脏为主。故《难经》只说它是“少阴之原”而不说“心”。《难经》又把“脐下肾间动气”即原气的理论与原穴结合起来,以为原气散发三焦,通行十二经,所止之处就称原穴,原穴就成为各经的代表穴。
古代针灸书中称十二经名而不称穴名者,多数是指其原穴而言,也有指其他穴者,如足太阴不指太白,而指三阴交:足太阳不指京骨,而指昆仑;足少阳不指丘墟,而指足临泣;手少阳不指阳池,而指中渚;手太阳不指腕骨,而指后溪等等。多数是其上下较靠近的经穴。作为一经的代表穴,临床应用时凭据现实情形作些移动也是合理的。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针灸书中常提到的“惺惺”及“惺惺穴”到底是什么意思?
针灸书中多处见到“惺惺”两字。如《天星十二穴治杂歌》内庭条:“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肘后歌》谓“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此外,还有“蛤蟆肉上惺惺穴”等。“惺惺”一词究竟是什么个意思呢? “惺”字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