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难经·七十六难》提出:“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这是关于针刺补泻法的基本理论。所问的“何所”,就是那边的意思。 说明营卫代表一定的地方、部位。
“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见《灵枢·经脉》),漫衍在浅部;营气“独得行于经隧”(见《灵枢·营卫生会》),漫衍在深部。由于营卫之气由深出浅,其浮而外者是卫气,也是阳气;沉而深者是营气,也是阴气。针刺补法,要把浅部的阳气向内部按纳,因而用以“按”(插)为主的手法,即“紧按慢提”;泻法则要把深部的阴气往外部引申,因而用以“提”为主的手法,即“紧提慢按”。《难经·七十难》所说的“初内(纳)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就是这一意思。可知这一理论是厥后提插补泻的依据。
杨玄操注说:“人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也;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也。阳为卫,阴为营。”所说“三分”、“五分”是大致比较而言。心肺之部,指的是皮肤层;肾肝之部,指的是肌肉层。此说与“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意思是一致的。从浅部卫分取气之后,接着应做频频的下按(紧按慢提)动作,这是补法;相反,从深部营分放弃其气接连做上提(紧提慢按)动作,这是泻法。“置气”是放弃其气的意思。滑伯仁注说:“盖补则取浮气之不循经者以补虚处;泻则从营置其气而不用也。置犹弃置之置。”《说文解字》注释“取”为“捕取也”;“置”为“赦也”。说明这是一对相反的观点。补法须“从卫取气”,并“推而纳之”,使患者似有所得;泻法须“从营置气”,并“动而伸之”,使患者似有所失,从而起到补虚泻实的效果。
此外,“从卫取气”、“从营置气”,又可从“取气”和“出血”来明白。《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即刺出血属于“刺营”,不出血、只出气属于“剌卫”。例如应用皮肤针叩刺时,轻叩不出血为刺卫”,属补法:重叩使出血为“刺营”属泻法。
李梴《医学入门》则着重从“轻浅”和“重深”的对比来注释,说“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营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实在也。”这里没有连系“推而纳之”、“动而伸之”的上下动作,似不完全相符《难经》的原意。但这一注释对近代临床上有较大影响。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该如何理解?
《灵枢·九针十二原》引“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这是针刺补泻的大法。徐,意指缓慢;疾,意指快速。 运用针刺方法总的都有个快慢问题,因而掌握快慢被看作是刺法的要点。所以《灵枢》又说:“刺之微,在速迟。”这些诗句样的语言,点出了刺法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