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迎随补泻法”?具体方法有哪些?
“迎随”就是逆顺的意思,其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对此注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随)而济之者,补也。”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因而针刺的方式也要掌握逆顺。逆其经气,以泻除其病邪,就能使邪盛的情形转化为虚;顺其经气,以补益其正气,就能使正虚的情形转化为实。由此可以明白,迎随是针刺补泻法的总则,而不是指一种详细的操作方式。《难经·七十二难》进一步注释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盛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这是从营卫气血的运行和漫衍情形剖析迎随逆顺的意义。示意如下:
气血的运行有顺有逆,漫衍部位有深有浅,功效转变有盛有衰。表现在穴位上,既有上下位之间的偏向关系,又有内外层之间的浅深关系,这也就是《灵枢》所说的“逆顺、收支之会”。《难经》所说的“往来”和“盛行”,也是指营卫气血的这种走向、浅深关系。凭据这种情形接纳或顺(随)或逆(迎)的方式就是补泻法。《流注指微赋》所说的“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盛)沉(衰)”,《标幽赋》所说的“要识迎随,须明逆顺”,都是指这一意思。“逆顺”示意了经脉气血的走向,而“升沉”则归纳综合了气血的盛衰、浅深。补泻的方式(迎随)主要就是在差别的深度和差别的偏向上运针,都有个逆其气或顺其气的关系,即都有迎随关系。以是“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成为种种补泻法的总则。
迎随既然是补泻法的总则,因而种种补泻法都可以称作“迎随”。《难经》中就把子母补泻的取穴称为迎随,何若愚以“补生泻成”的深浅补泻称为迎随;《医学入门》将种种补泻法统属于迎随,也就是说,无论是以配穴或是以提插、捻转、浅深、偏向、呼吸等法来分补泻的都可称作迎随。迎随的方式就是种种补泻法。
临床上有专指针向的顺逆补泻法为迎随,这可说是狭义的“迎随”其方式是以经脉的循行走向为依据,针芒顺经而刺为随(补),针芒逆经而刺为迎(泻)。这只能看成是前述广义的迎随中的一种方式,前者可以包罗后者,而后者不能取代前者。从“识其大者”来看,熟悉广义的迎随是最关主要的。以针向顺逆说迎随有其片面性。由于各穴的针刺偏向并不是都能依经分顺逆斜刺。临床上的斜刺主要用在针向病所和循经导气,而不能将此说成“迎随”。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针刺补泻是怎样“从卫取气”、“从营置气”的?
《难经·七十六难》提出:“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这是关于针刺补泻法的基本理论。所问的“何所”,就是何处的意思。 说明营卫代表一定的处所、部位。 “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见《灵枢·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