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和“缪刺”有何异同?
读过《内经》的同伙应该都知道“巨刺”和“缪刺”都是讲左侧病取右侧穴,右侧病取左侧穴的交织刺法,那它们俩种刺法事实有何异同呢?
《灵枢·官针》最早纪录:“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是伟大,没有交互的意思,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织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意指形状并不消瘦,只是气虚不足,而脉象躁盛,这种“躁厥”的见症要用缪刺法泻络。篇中对若何“缪刺”没作注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专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云云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由经脉受邪所致者,交织刺其大经,名巨刺;偏侧病痛,由络脉受邪所致者,交织刺其血络,名缪刺。缪,应读作谬,含有错谬、交织的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巨刺”、“缪刺”都是交织取穴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所差别者在于“巨刺”刺其经,“缪刺”刺其络。怎样区别刺经与刺络呢?一样平常经脉位置较深,刺其经主要在于取气——取得优越感应;络脉漫衍较浅,刺其络主要在于取血——泻血泄热。从《缪刺论》所说的刺络例证看,多数指取各经的井穴出血,还可选取各皮部的血络,所谓“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窦汉卿《标幽赋》说的:“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即指此法而言。
巨刺、缪刺为什么要左右交织取穴?《缪刺论》以为,是因经络气血内外左右相倾移,有病时或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经与络之间又会有经盛络虚或经虚络盛。接纳交织取穴是为了调整左右气血的偏盛偏衰。缪刺泻络,可治络脉的实证,还可治经脉的实证,即通过泻络以虚其经。《素问·调经论》说:“体态有病,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指缪刺泻络主要用于体态病痛,其“邪客于络”,而三部九候脉象尚未泛起异常;巨刺的应用,则是对左侧或右侧的病痛,其对侧的脉象泛起不协调,说明“邪客于经”。由于经与络相通,巨刺与缪刺在治疗病症上并不能截然离开。如《缪刺论》所载:邪客足少阴之络,见“卒心痛”;邪客手少阳之络,见“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邪客足厥阴之络,见“卒疝、暴痛”;邪客手阳明之络,见“气满胸中、喘息”等症。所泛起的病症不限于是体态,还涉及脏腑及五官。所用的治法却都是交织取其井穴的缪刺泻络法。可见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主要是就其治法来分,两者都属交织刺法,所治病症有其相通之处。
《缪刺论》是以取井穴泻血为主,这一治法近代临床应用已不多,一样平常制止出血而偿用“取气”。作为交织取穴的缪刺法,其局限应有所扩展,既有出血的,又有“取气”的。如头面部的交织取穴,作为治疗面神经麻木和三叉神经痛的变法,应属于缪刺法;在躯干部的交织取穴,作为治疗中风偏瘫和腰腿痛的变法,自应仍属于巨刺法。巨刺刺其经,刺得较深;缪刺刺其络,刺得较浅,其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如何理解“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席弘赋》是总结席弘即“梓桑君”的针法经验之作。其中有说: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逆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这一段文字应作如何理解呢? 席弘是南宋初期针灸家,从北方南迁至江西临川,家世以针灸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