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里有诸多杂脉,实际意义若何?
《素问·刺腰痛》篇提出不少特殊名称的“脉”,计有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直阳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等。这些脉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关系若何?其应用与腰痛有何联系?如能作些剖析,对于明白经络内容和腰痛的治疗用穴都将有启示意义。
(1)解脉 据王冰注,这是指剖析成为两股的脉。足太阳经在背部分为两条,即背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在大腿后也是分成两条:一条从承扶,经殷门,到委中;另一条是经环跳,从外侧下行到浮郄、委阳,合于委中。前一条被称为“中经”,后一条被称为“外络”。前一条的病症见“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俯不能伸),善恐(肾虚则恐)”,针刺委中部的结络出血;后一条的病症见“腰痛,痛引肩,目䁜䁜然,时遗溲”,针刺委中外侧的横脉,即委阳部的小络出血。这说明,腘部委中、委阳各穴治疗腰痛主要接纳泻血法。临床可以粗针散刺浅静脉出紫血,或用皮肤针扣刺出血,宜直立或俯卧伸腿取穴针刺。
(2)同阴之脉 据杨上善和王冰注,是指足少阳络脉。原文所说:“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王冰注作阳辅穴;既然说是足少阳别络,似当以其上方的灼烁为是。其络别走足厥阴,并下络足跗。称为“同阴”,是指足少阳通于厥阴,主治腰部肿痛,“如小锤居其中”。但《针灸甲乙经》将此治症属之于阳辅。
(3)阳维之脉 “脉与太阳合下间,去地一尺所”,这一部位当是指阳维的郄穴阳交。阳交属足少阳而斜向足太阳,所谓“斜属三阳分肉间”,靠近足太阳的飞扬,同主腰痛。张景岳注作承山,不合阳维”原意。
(4)衡络之脉 《太素》作“冲绝之脉”,王冰以为是传写之误。据王冰注,这是指足太阳外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者。即过环跳,经浮郄、委阳而合入委中的一支。上文解脉是指整条而言,此衡络(“衡”通“横”)是指横斜的一段。说“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这是指委中外侧、筋之内侧,当是委阳穴;“上郄数寸”即委中直上数寸,当是殷门穴。取此两穴以治举重伤腰的病症,同样用出血法(殷门近人多用深刺法)。王氏释作“郄阳谓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有误。林亿等新校正已加以指出。
(5)会阴之脉 王冰注:“足太阳之中经也,其脉循腰,下会于会阴,故曰会阴之脉。”此支应是指足太阳从腰中肾俞处分出,向内侧挟脊下行,经过上、次、中、下八髎及会阳穴而通向会阴的一段。一样平常经络图未作详细描绘。
(6)直阳之脉 据王冰注,是指足太阳之脉,侠脊下行贯臀,下至腘中,下循踹,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者。贯臀,是指穿过承扶,直向殷门、委中、承山,以下斜向飞扬而下。如说“条直”,似不应包罗飞扬下段。原文说是“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当是指跗阳(阳蹻郄)之上,当委中(郄中)之下五寸,即承筋所在。承筋对于腰臀部有上下响应的作用,《针灸甲乙经》主治“大肠实则腰背痛”。一名“直肠”,疑“肠”与“阳”形近混淆,或为“直阳”之误。
(7)飞阳之脉 飞阳,应同飞扬。原文“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当是指足太阳络由飞扬通向阴维之郄穴筑宾,与足少阴齐集,其下方为复溜穴,在内踝上二寸。这些穴都主治腰腿痛。
(8)昌阳之脉 据王冰注是指阳蹻脉。原文“腰痛,痛引膺,目䁜䁜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将腰痛症候联系到目、膺、舌所取穴则是内踝上二寸,大筋之前、足太阴之后的阴蹻郄穴交信。《肘后歌》:“腰膝强痛交信凭”,说明应用有所依据。但《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而未言主治腰痛。复溜与交信相并而位在后,至《铜人》始载:“治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䁜䁜…舌干”等。《天元太乙歌》更有“闪挫脊膂腰难转,举步多难行重蹇;遍体游气生虚浮,复溜一刺人健羡”之语,《席弘赋》则简述为“复溜气滞便离腰”。可见交信、复溜均可用于闪挫腰痛等症。
(9)散脉 原文说:“在膝前骨血分间,络外廉,束脉”。杨上善以为是足厥阴、少阳之别;王冰则以为是足太阴之别络,散行而上,穴名地机。说“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骨下空中,故病则腰下若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腰髁骨,指腰髋部。地机是足太阴郄穴,至《针灸聚英》始载“主腰痛不行俯仰,似即由此而来。
(10)肉里之脉 原文说:“腰痛不行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瘠,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王冰以为:绝骨之前,少阳脉所行:绝骨之后,阳维脉所过。此说“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是指“分肉穴”。“分肉”作为穴名,仅见于《素问·气府论》,而不见于《针灸甲乙经》。据王氏所述,位置“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筋肉分问”,似即指悬钟穴。但所说“阳维脉气所发”,又不合《针灸甲乙经》所载。林亿等新校正,疑其是阳辅穴。如属阳维之郄则应是阳交。阳辅穴,《针灸甲乙经》说明在“辅骨前,绝骨端,如(往)前三分”,此分肉穴则在“绝骨之后”,也即有腓骨前后之差别。“绝骨”是当外踝上方,因腓骨与腓骨是非肌之间出现凹陷有似隔离而得名,此处与分肉意义也相合,通称悬钟穴。此穴不属于五输,《肘后方》以来多用于灸治脚气等。《标幽赋》称:“悬钟、环跳,华佗针襞足而立行。”即两穴上下配合,作为治腰腿病症的要穴。原文所说“咳则筋缩急”,正是指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取悬钟以配合环跳,不失为有用的治法。
以上《素问·刺腰痛》篇诸脉,连系有关用穴,那就是解脉一:委中,二:委阳;同阴之脉:阳辅、灼烁;阳维之脉:阳交;衡络之脉:殷门;会阴之脉:腰夹脊及会阳;直阳之脉:承筋;飞阳之脉:飞扬、筑宾;昌阳之脉:交信、复溜;散脉:地机;肉里之脉:悬钟。这些穴对于闪挫腰痛和腰连腿痛都具有各自的主症,所题差别的脉名,正反映这种分经辨证施治的实际意义,又是对有关经络所作的一些补述。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
《灵枢·经脉》用“骨”字来概括足少阳经所主病症,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仍应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 足少阳经行身之侧,经过部位骨节较为显著。从上至下有头角、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阳主外”,阳经以治疗外经病为主,故本经用能表示其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