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
《灵枢·经脉》用“骨”字来归纳综合足少阳经所主病症,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主要仍应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明白。
足少阳经行身之侧,经由部位骨节较为显著。从上至下有头角、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阳主外”,阳经以治疗外经病为主,故本经用能示意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归纳综合其所主病症。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隐庵注说:“主骨所生病者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门而为痛也。”
有些注家从所属胆腑与骨的关系去注释。如张景岳注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是明证”另有些注家则从筋与骨的内外关系去注释。如全元起注:“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这些注解抛开了浅易的原理不讲,偏要从肝胆与筋骨关系去绕圈子,求深反显穿凿。
另有一些注家对“少阳主骨”提出疑问,以为足少阳“主骨所生病”应当与足太阳“主筋所生病”交换。即足太阳改作主“骨”所生病,而足少阳改作主“筋”所生病。并从肾主骨,肾与膀胱相内外;肝主筋,肝与胆相内外去注释。如果这么一改更不符合《内经》的原意。“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从两个差别角度提出的差别看法,前者着眼于脏器功效,后者着眼于经脉所过,两者不宜混为谈。
况且“少阳主骨”的看法,在《内经》其他篇章中也有纪录。如现行《素问·热论》有“少阳主胆”一说,据林亿等校正,“全元起本胆作骨”;现存的《针灸甲乙经》和《太素》等正是作“骨”。可知《素问·热论》的“少阳主胆”原作“少阳主骨”。在《灵枢·终始》和《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均有“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的纪录,王冰注说:“少阳主骨,故气终则百节纵缓。”所说与《灵枢·经脉》篇相符。《灵枢·根结》又说:“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近人有凭据这一理论,对数例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病症,接纳少阳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得优越疗效,这些都可作为“少阳主骨”的参证。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手三阳经同足三阳经一样,都不说主“腑”病,而说手阳明主“津”、手太阳主“液”、手少阳主“气”所生病。为什么要用这些字呢? “津”、“液”、“气”都是由水谷所化生,通过三焦散布于全身,共同对人体肌肤、孔窍、关节起润泽作用。“津”是指向外分泌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