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是动、所生病”?有哪些差别的注释?
“是动、所生病”是“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简称,这原是接在各经脉循行门路之后的两段文字的开头语。内容说的是与经脉有关的病症: 前一段说的是本经脉更改(异常)所泛起的症候,后一段说的是本经脉(穴)所主治的病症。两者的起点虽有差别,但所论病症有其一致性。
自《难经》以来,不少注家把前后两段文字作相互对立的注释,直至明清注家才提出质疑,近人进一步作了考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年),可说已理清其原委。
(1)赞许《难经》说 《难经,二十二难》首先提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并指出“气先病”、“血后病”。厥后,《难经》各注家多数随文注释,只在气血先后上作些弥补说明,缺乏特殊看法,摘要见下表:
(2)嫌疑《难经》说 明代张景岳《类经》注,最先以“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注释“是动则病”,没有步气血先后说之后尘,并提出“《难经》之言,似非经旨”的嫌疑。清代张隐庵《灵枢集注》则说:“是动者,病在三阴三阳之气,而动见于人迎气口,病在气而不在经……所生者,谓十二经脉乃藏府之所生,藏府之病外见于经证也。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又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徐灵胎《难经经释》则说:“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所生之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经文并无气血分属之说。”今后,冈本一抱《十四经施展和语钞》又提出“是动”为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廖季平《诊络篇补证》又以“是动”为络病;“所生病”为经病等,虽差别于《难经》,但仍是从差别的局限作对立注释。
(3)否认《难经》说 近人从《灵枢·经脉》篇的全文举行详细剖析,以为《难经》所论不符合《灵枢》原意,不符合经脉病候和经穴主治的纪律。
首先,从文字段落来看:《灵枢·经脉》原文每经大要分为四段:第一段,是经脉循行门路;第二段,是经脉气血异常时所泛起的症候,即“是动则病……”第三段,是指本经(穴)能主治这方面的病症,即“是主某所生病者……”第四段,是治疗时应掌握的准则,即“为此诸病……”其文字井井有条,前后呼应。句首所用的两个“是”就是“此”的意思,指的是这一经脉,也就是第一段所称的经脉。“是”在这里是代词,作为本句的主语,《难经》将上句简称为“是动”尚可,将下句简化为“所生”却截去了主语。按理“是动”应与“是主”构词相类,方可相提并论,掐头去尾截取“所生”二字,已犯了割裂文字、曲解原意之嫌。“是主……所生病者”的主要字眼是“主”字,主就是说主治。《内经》中多处说到“治主病者”,意指治疗疾病应取用主治的经脉,这可作为正确明白本句的参证。放过“主”字,却在“生”字上作施展,未免轻重倒置。“是动”是说这一经脉更改,也可说是异常。如《素问·刺要论》所说的“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素问·刺禁论》所说的“刺中肺……其动为咳”等。这也是张景岳“变常而为病”注释的依据。
其次,就各家注解作剖析:《难经》一书是为注释《内经》而作,所提的气血先后说,却与《内经》原意不相合。例如肾经是动病中有“咳唾则有血”,不行归于气分病;肺经所生病中有“咳、上气、喘喝”等症,也难以归于血分病。此外,肺经、大肠经、胃经的所生病后另有“气盛”、“气虚”的叙述,更不能归于血分病。况且,原文中明确提出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胃经主“血”所生病。可见用气血先厥后区分各经中的“是动、所生病”是不切合原意的。“气血”既然云云,以营卫、内外等来分同样云云。以外因、内因来分是否合理呢?很难判断,是动病中的“喘咳”是病因于外,而所生病中的“咳、上气、喘喝”是病因于内。这一点,张隐庵自己在注中也说到“凡病有因于外,有因于内者,有因于内而及于外者,有外内之兼病者。”可见按此划分,难以自作掩饰。用“本经”和“旁及他经”来分又是若何呢?所指“他经”盖指“气盛”和“气虚”下的一些见症,在此之前所述病症都是紧扣本经,无旁及他经者。况且五阴经中明确提出主本脏所生病,可见以本经、他经来划分也难以建立。以经络、脏腑来分也与内容不合。各阴经中有主“脏”所生病的纪录,各阳经则未有主“腑”病的纪录,相反特详外经病。将“是动病”说成“络病”,“所生病”说成“经病”则是混淆经脉、络脉的内容,自然是更难合原意。
再次,结合实际来明白:前已述及,“是动则病…”意指本经异常时会罹患有关的病症,这些病症是从发病的角度来谈,带有症候群的性子。“是主某所生病者”意指本经(穴)能主治某一方面的病症,这些病症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谈,并不一定有症候群的性子。一些在发病上完全相反的病症,从治疗来说却是同一经的主治症。如“遗溺”与“癃闭”同为足厥阴肝经的主治症,这也就是所说的“是主肝所生病者”。“是主……”这几字,以往由于《难经》的注释而被忽略,还造成断句上的错误,现在多数已予纠正。
由此可知,“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区分意义不是先气后血等等的对立,其文是从疾病症候讲到经穴主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由于这一经的疾病症候,同时又是这一经的腧穴所能主治。这样所说的症候和主病就有其一致性。因而前后两段文字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印证,总的都是属于这一经的病症,或称病候。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六腑“下合穴”意义如何?有没有“上合于手”?
《灵枢·本输》论述各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首先列举五脏所“出”的手足阴经,随后列举六腑所“出”的手足阳经,最后特别提出 “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的结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应当如何理解这一结论呢? 要分析这一问题,先要了解脏腑、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