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维脉有什么特点?
《难经·二十八难》说:“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浇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这里周全注释了阳维、阴维的一些特点,维是维络,像网络样漫衍于身体;维又是维系、联络,阳维联系各阳经以通于督脉,阴维联系各阴经以通于任脉。
对阴阳维漫衍情形,应连系有关交会穴来明白。
据《针灸甲乙经》等书纪录,在下肢部,足太阳经的金门是“阳维所别属”,指与阳维有联系;足少阳的阳交是阳维的郄穴。此外,在肩部有手太阳的臑俞,手少阳的天髎,足少阳的肩井及头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各交会穴,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两穴。这些穴主要漫衍在头部和肩部,就是所说的“诸阳会”。“起于诸阳会”,不是指起于某一穴,而是泛指头、肩部各交会穴,阳维脉就是“维络”这些穴而通向阳脉之海——督脉。
阴维在下肢部以足少阴的筑宾为郄穴,在腹部第三侧线有足太阴的冲门、府舍、大横、腹哀,以及足厥阴的期门各交会穴,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两穴。这些穴主要漫衍在腹旁,就是所说的“诸阴交”。“起于诸阴交”,也不是指起于某一穴,更不是如杨上善所说的指三阴交,而是泛指腹部各交会穴,阴维脉就是“维络”这些穴而通向阴脉之海——任脉。
这种“维络”和交会关系示意如下:
阳维:诸阳会→哑门、风府→督脉 阴维:诸阴交→天突、廉泉→任脉
徐灵胎在《难经经释》中曾注说:“按二维之脉,《经》无明文,其起止盖不可考。不环周,言不复归于十二经也。”《内经》没有明文纪录,我们只能连系《针灸甲乙经》所载的交会穴作剖析。既说“不环周”、“不环流”,那就是不像十二经或说十四经的营气运行那样有升有降。任、督脉同十二经一样是阴升阳降,冲脉、阴蹻脉与任脉、足少阴偕行,带脉、阳蹻脉与足少阳、太阳偕行,也可说有升有降。只有阴阳维脉是“维络”性子,是“溢蓄不能环流浇灌诸经”。溢蓄,指血气盛则蓄积于维络。故《难经》说:“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这是指对肿胀发烧一些邪盛病症,可在其交会穴部用泻络法治疗。浅刺出血是泻络,皮肤针叩击以及刮痧、拧痧的方式也是泻络。民间的刮痧、拧痧,对烦热等表证以项背部为主,呕恶等里证以颈胸部为主,这可看成是阳维、阴维部位的应用。
《伤寒论》对太阳病接纳刺风池、风府,这是对阳证从阳维施治;对腹满、谵语的阴证则刺期门,这可说是从阴维施治。“阳维为病苦寒热”,指的是表证、阳证;“阴维为病苦心(腹)痛”,指的是里证、阴证。针灸分别在头肩部或胁腹部治疗可说是近取法,选取下肢的郄穴阳交或筑宾是其远取法。后人于上肢部提出外关和内关,可说是对其远取法的弥补。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是怎样交叉的?
《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之脉……循颈(风池),行手少阳之前(天容),至肩上(大椎),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天髎),入缺盆”;而手少阳之脉则是“上肩(肩髎,此从《甲乙经》,后同秉风)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于原文表述简略,其具体循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