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传抄错误,现代中医为何不纠正?

时间:2020-03-06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953评论:0

凭据历代针灸文献和现今针灸课本的纪录,在髌骨外上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有1个腧穴,名曰“阴市”(Yīnshì),归属足阳明胃经。笔者以为:此穴的名称当以“阳巿”(Yángfú)为对。“阴”为“阳”之错,“市”(shì)乃“巿”(fú)之误。

众所周知,古代医家对腧穴的命名是十分注重和考究的正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在腧穴的命名中,有一种以人体部位和经脉的阴阳属性命名的方式。人体前为阴,后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故大凡以“阴”字命名的腧穴,险些都位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归属于阴经经脉。诸如上肢内侧的阴郄(手少阴心经),下肢内侧的三阴交、阴陵泉(足太阴脾经),阴谷、阴都(足少阴肾经),阴包、阴廉(足厥阴肝经),腹部会阴、阴交(任脉)。相反,以“阳”字命名的腧穴,所有位于四肢外侧和腰背部,归属于阳经经脉。诸如上肢外侧的商阳、阳溪(手阳明大肠经),阳谷(手太阳小肠经),阳池、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下肢外、后侧的冲阳(足阳明胃经),会阳、委阳、合阳、跗阳(足太阳膀胱经),膝阳关、阳陵泉、阳交、阳辅(足少阳胆经),以及头部的阳白(足少阳胆经),腰背部的腰阳关、至阳(督脉)。可以说,这是腧穴命名的一种原则和纪律,对学习、影象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大有裨益。

然而,在以阴阳命名的32个经穴之中,也有5个腧穴有悖于上述命名原则和纪律。如足阳明胃经的阴市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至阴穴、厥阴俞,足少阳胆经的头窍阴,足窍阴。它们虽然都属于阳经经脉,命名中却冠以“阴”字。其中,厥阴俞是凭据本穴为心包(厥阴)的背俞穴而定;至阴穴言此处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之交接处,有阳终阴始之义;头窍阴位于头部耳后阴侧空窍之处,诸窍皆属于阴;足窍阴是足少阳经最后一穴,下传足厥阴肝经,也含阳尽阴生之义。这些阳经腧穴冠以“阴”字,尚言之成理,可以明白。

腧穴在原则性、纪律性命名之外泛起上述灵活性、特殊性的命名,也是不足为怪的。唯“阴市”一穴的命名于理不通,令人费解。关于阴市穴名的释义,唐代王冰注《素问·刺禁论》云:“胃为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市杂,胃为之‘市’。”《医经明白》谓:“市者,言其所聚也,足为阴,此为阴之市肆也。”《类经图翼》云:“阴市穴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腧穴命名汇解》说:“集结之处为‘市’,穴当大腿内侧,内为阴,其穴主治寒疝、膝冷如冰之疾,针刺此穴可以散寒温经,故名‘阴市’。”这里显而易见的错误是:阴市穴明显位于膝关节外侧,后世医书为了“圆满”注释何以为“阴”,却非要说穴在大腿内侧、膝内辅骨后,真叫人啼笑皆非、难以想象。至于以足为阴、穴治阴寒之证来注释,也是十分牵强、难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像足少阳胆经的膝阳关,别名“寒府”,是最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阴寒之证的腧穴,因其为阳经腧穴,又位于肢体外侧,故并不因其主治阴寒之证而改变其命名上的阴阳属性。以是,阴市穴以“阳”字来注释,则既符合实际,于理也通。

另外,“市”当为“巿”(fú)之误。巿(fú)有两种注释:一指古代的祭服,二为古代制服上绣的青黑相间的花纹。昔人以古物的名称命名腧穴,是很自然的事。在十四经穴中以巿(fú)命名的腧穴另有足少阳胆经的风巿(fú)穴。长期以来,风巿穴也一直被误为风市(shì)穴。

阴阳易误,市(shì)巿(fú)难分。前人一错,后人随之,不只以误传误,不敢矫正,还要千方百计为错误的说法作出自欺欺人的注释。联想到中医理论中一些类似的谬种流传,岂非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悲痛吗?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在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为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隶属于六脏六腑,而在六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为其余五脏六腑之大主,可以说六脏六腑是以心为“核”的(故有“核心”之谓)。那么,就六脏六腑所分属的经脉而言,手少阴心经能否也作为十二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