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骨会大杼”为“骨会大椎”
关于针灸学中的骨会,古今说法不一,后世对此熟悉也不统一,有说大杼者,有说大椎者。“骨会大杼”的说法最早见于《难经本义·四十五难》,书中纪录:“骨会大杼,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故骨之气,皆会于此。”殊不知,这一说法却被现今的针灸课本(《针灸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错误地理解为“骨会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今后便以讹传讹,使这一错误的学术理论泛滥于国内外针灸学术界,严重地误导了针灸医学的学术理论及针灸临床对骨病的准确治疗。
而《类经图翼·经络六(督脉经穴)》中说:“大椎为骨会骨病可灸之。”该书九卷之八会穴中又说:“大椎,督脉穴,肩脊之骨会于此,故曰‘骨会’。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椎也。”提出骨之会穴不是大杼,而在大椎。日本针灸医家原昌光在其所著《经穴汇解·腰背部第四》中对骨会大椎之说提出了如下理由:“椎骨又名‘杼骨’,后人遂误混称‘大椎’为‘大杼’。”明·王文洁《四十五难·八会图》中骨之会也指大椎穴。《和汉三才图会》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大椎别名“大杼”。
笔者以为,从前面所引《难经本义·四十五难》关于骨会大杼“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的一段叙述来看,能“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的腧穴也与位于脊柱之上的大椎穴相符,而与距脊柱1.5寸的大杼穴不合。验之于针灸临床,多种骨病如颈椎病、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种种枢纽疼痛、骨质增生等病证,往往多取大椎治疗,而少用大杼穴。
按医理而论,针灸学中的“会”穴必须要知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会”穴理应同所会组织的所在部位、心理特征、病理变化及治疗作用等存在着亲切的联系;二是临床应用的客观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实效性。然而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的部位基本就与骨骼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系,唯大椎穴的部位既在脊椎最大的第7颈椎之下,也能治疗多种骨枢纽病(诸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脊柱病、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等),而且第7颈椎由于最大,古称“大杼骨”,于是,大椎穴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大杼”这个别名。
故从针灸医理、剖解部位和针灸临床实践诸方面剖析,“骨会大杼”确属“骨会大椎”之误。《难经本义·四十五难》关于骨会大杼的本意并没有错,实在指的是第7颈椎这个最大的骨头——“大杼骨”下凹陷中大椎穴的别名“大杼”而言,并非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所谓骨会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完全是后人误将这里的“大杼骨”想当然地张冠李戴到膀胱经的大杼穴上。追根溯源,就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这一错误最早应归咎于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的前身)针灸学科教研组编写的第1版国家《针灸学》课本(《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江苏人民出书社1957年10月第1版,第154、468页;在此基础上,1961年1月又出书了中医学院试用课本《针灸学课本》,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人民卫生出书社1961年1月第1版,第72、176页;1964年8月重订本《针灸学课本》,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书社,1964年8月第1版第97、250页)。
结论:古代文献所记“骨会大杼”完全是“大椎”之误,将“骨会大杼”改为“骨会大椎”,方合针灸学术理论和临床现实。对于这一重大理论和临床错误,必须正本清源!现代的针灸临床,理应恢复大椎穴在针灸临床治疗骨枢纽病症“领头羊”的职位!也许有人会问:现代的中医或针灸杂志上为什么也能看到一些用大杼穴治疗骨枢纽病症收到较好疗效的报道啊!实在,这大多数是人为地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以误传误甚至于弄虚作假造成的。滑稽的是,许多针灸医生临床上是用的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等骨枢纽病症,而在论文或临床报道中为了能“合理地”注释机理,求得与针灸文献尤其是针灸课本理论的一致性,竟然掉臂事实,违心地地将“大椎穴”写成“大杼穴”(笔者在加入中医学生论文答辩中就亲自遇到过这种事实,由于结业生忧郁答辩委员会扣分,影响自己结业成就和取得学位,只好说假话,写虚伪论文讲述)。这种行为,既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弄虚作假作风,也是一种学术腐败!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浅谈经络实质的研究方向
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的一个伟大发现,弄清经络的实质,对于深探人体奥秘,进一步揭示疾病的本质,充实和丰富中医学、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将有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经络的实质和针灸治病原理还未能搞得十分清楚,但绝不能因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