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剂型选择不适当,治疗效果可要打个折

时间:2020-04-04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917评论:0

许多新手怙恃最发愁的就是喂药了吧。

有的宝宝眼一闭,牙一咬,说啥就是不张嘴,横竖就是不吃药。

孩子生病已经够难受了,还要几个人按着灌药。

做怙恃的、当爷爷奶奶的看着都要心疼死 了。

捏着鼻子灌药伤耳朵,强行灌药还可能导致孩子窒息,不喂药孩子病欠好,怎么办?

我对小时刻谁人纽扣大的白药片念念不忘。

孩子不吃药,或者剂量吃的不够,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婴幼儿(3岁以内)喂药存在哪些问题?

  • 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儿童使用成人药。分药量计量不准确,掰药片、分冲剂都不能保证剂量准确;
  • 支解后破坏了药物的结构,影响疗效,好比肠溶片的包衣;
  • 和牛奶、糖、蜂蜜、饭等同服,影响药物吸收;
  • 孩子不喜欢吃药,强行灌药吃一半撒一半

庆幸的是,随着医药科技的生长,已经有使用了新的辅料、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的新剂型,口感更好,剂量更准确,可供婴幼儿选择的剂型也越来越多了。

用药基本原则

信赖许多人对用药的基本原则都应经耳熟能详了。

“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个是临床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

  • 皮肤病首选外用的溶液剂、酊剂、软膏剂、涂膜剂;
  • 若是是有痔疮、阴道炎等,首选栓剂;
  • 用于轻症、慢性病,相宜选择口服方式;
  • 若是是急危重症,要求给药迅速,那么首选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舌下和吸入给药等方式也适用。

药物的吸收速率快慢如下:

静脉>吸入>肌注>皮下注射>直肠粘膜>口服>外用

婴幼儿用药原则和成人差别

然则,这个原则,对于小宝贝儿来说,可不太适用。

孩子不是缩小的成年人。

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育还没有完全,他们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样。

好比,婴幼儿一样平常不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由于他们的局部血液循环不足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选择口服给药剂型时,也不选择选择:片剂、胶囊剂、蜜丸剂等不易从婴幼儿纤细的食管内通过的剂型。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连系没有成人完全,会使药物浓度增添,继而引发不良反应。

婴幼儿肝药酶系统(肝脏中用来代谢药物的酶)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尤其是多药合用时,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婴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用氯霉素后会使血中的氯霉素浓度过高导致的。

婴幼儿肾血流量低,尿 pH 值高,影响部门药物的渗出,使药物的渗出减慢,导致蓄积中毒。

那口服不良反应大,用外用药好了。

使用外用药的时刻也要注重。

害记得今年的江苏儿童医院的三伏贴由于加入的发疱的中药量太大,导致许多孩子后背起大疱的新闻吗?

婴幼儿的皮肤纤薄,经皮肤给药时,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相对体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因此用药时的药量不能仅仅凭据大人用药量举行适当缩小。

有些外用刺激性的药物也不相宜婴幼儿使用。好比含有水杨酸、酒精的外用药物。

高浓度的激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针对婴幼儿湿疹,有专用的低浓度的激素软膏)

婴幼儿用药应注重

  • 不用禁用药物 , 注重慎用药物
  • 严酷掌握顺应证 , 选择合适的药物 , 注重给药途径及方式的选择。
  • 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 使用合理的给药剂量 , 制止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

那婴幼儿应该选择那些剂型呢?

周岁以内,可选糖浆剂,使用药杯准确的支解剂量。

周岁以上,首选品味片和口感较好的分散片。片剂量准确,服用利便,品味片中还添加有口感清凉的甜味剂,口感较好,孩子服药依从性好。

泡腾片也不错。可以找杯水,让孩子看着泡腾片在水里逐步变小,水变得有颜色,孩子会很感兴趣。喝的时刻也更愿意。

在使用泡腾片的时刻一定要注重,不能让孩子直接干吞,会有窒息风险。

另有冲剂、颗粒剂、干混悬剂、滴剂、吸入剂等剂型供选择。

栓剂也是个好的给药方式,然则不太好买。

达因出了一个小儿布洛芬栓,不外我去药店里找过,欠好买。

以是照样有许多家长会在孩子拒服药的时刻,选择给栓剂剪开一半。

多多出的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却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的。

对了,提醒宝妈宝爸,爷爷奶奶一句:别去搞那些中药灌肠。

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我的另外一篇药学科普文:

3岁以上,可以选择肌注、吸入、含化的给药方式。

5岁以上大部门孩子经由教训,可以使用片剂及胶囊剂了。

“仰头吃药片、低头吃胶囊”是个简单易行的方式。

对于急危重症,首选静脉滴注。静脉滴注一定要按划定的滴速使用,若是需要重复给药,要注重变换给药部位。


我是梦秋,感谢您的关注和订阅。

若是我的文章对您康健有益,迎接转发分享给你更多的同伙。

来源:三鞭宝胶囊

痛定思痛,痛风治疗国内外大不一样

今天一早,朋友给我发来一篇文章《我在美国治痛风》。 作者不是医生,是患者。 这种带有“科学理论指导”,又有实际体验有效的翻案文是不是有点熟悉? 痛风不再来,饮食不忌口,生活更美好,国外治疗更有效? 像不像宣传保健品能治病的套路? 在国内被告知终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