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有何宜忌?

时间:2020-04-22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692评论:0

针刺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临床应用时要思量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及时间等条件有宜有忌。总的原则是:要顺应患者的具体情形,使能增强疗效,并制止发生不良后果

一、体质的宜忌

人的体质有肥瘦、强弱、老幼之差别,气质类型亦各有异。为此,刺灸时必须予以划分看待。《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硬,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玄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者然……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以上说明对肥瘦、强弱、老幼的刺法各有宜忌。也就是说,对强壮者,可使较强的刺法,可多针,留针时间较长;对瘦弱者,则用较轻的刺法,宜少针,留针时间较短;对小儿,则用多针浅刺、疾出法。

二、病情的宜忌

患者的病情有内外、寒热、虚实的差别,以是针刺之时,应当细辨,才气给予适当的治疗。《灵枢·终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就是凭据病情虚实以分深浅、补泻的例证。一样平常表证者,宜浅刺,表寒可用温针,表热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可行补法,里热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宜少针,虚热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宜浅刺,里实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出血。此外,《灵枢·五禁》篇又提出“五夺”,即形肉已夺;大夺血之后;大汗出之后;大泻之后;新产及大血之后五种正气大损的患者,切不能再行泻法。还提出了脉症不符的“五逆”不能针。

三、部位的宜忌

刺灸都是在腧穴上施术,而腧穴遍布人体各处。为制止意外,必须熟悉腧穴的所在部位。《素问·刺禁论》说:“藏有要害,不能不察。”又说:“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刺中央,一日死”、“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等。说明凡内脏各有一定的要害之处,不能不深刻领会,刺之应十分郑重,切不能用长针深刺或妄施提插。若误刺。轻可致喑、盲、聋、肿等落下伤残,重则殒命。此外,主要血管的所在,尤其是动脉处,也要慎刺。小儿囟门不能刺。孕妇腰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应克制针刺。

四、时间的宜忌

时间包罗留针时间和施术时间。留针的时间暂已如上述,如表热宜疾出针,表寒宜留针等。《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宜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的转变有一定关系,针刺治疗宜“候时而刺”。

五、暂且情形的宜忌

《灵枢·终始》说:“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等十二禁。指出留时性的劳累、饥、饱、情绪激动等,气血不定的情形,在刺灸的前后都是必须制止的。

特别是初诊的患者,或由于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需要做耐心的注释,以消除挂念,首次下针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举行针刺;医者在施术时更应头脑集中,郑重仔细,亲切考察患者的神志转变,询问其感受,一旦泛起不适征兆,应及早接纳处置措施。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来源:美国金根

脏腑辨证是如何指导针灸临床的?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详细撰写过关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等各类辨证法指导针灸临床的意义与具体操作,但一直没有提到最重要的“脏腑辨证”针灸参考,而这个还恰恰是临床中最常用的,难以总结的原因主要在于医者在辨证过程中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