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对于针灸的操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时间:2020-04-22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171评论:0

《黄帝内经》对针刺与施灸操作给予了充实的关注,其中就针灸历程的方方面面均进行了叙述,尤其是针刺的操作,对学习者有很大的辅助,总结其中的针刺与灸法操作,叙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针刺前的准备

在《黄帝内经》中,针刺前的准备是一项非常主要的事情。它是明确诊断后、持针进入前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准备,包罗对医者和患者两方面的要求。针前的详细准备事情主要包罗:接受治疗的环境应该是平静的,这一点对医者和患者均十分主要,由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气到达治神和守神的要求。《灵枢·终始》中“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灵魂不散……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明确指出环境选择对针刺治疗的主要性。

《灵枢·刺节真邪》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及《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则是强调针刺前要先施行一些手法操作,以使被针处经气散开或聚结,制止针刺时伤及正气,或有利于散邪。

二、进针

首先,要求医者持针要坚定、正直。《黄帝内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对此做出要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其次,要求医者进针时精神专一,或“如待所贵,不知日暮”,或“神无营于众物”。此外,还要求进针后仔细考察患者的神色转变,借以领会患者对针刺的反映,即“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至于进针的方式,《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在一些叙述中已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灵枢·小针解》“左主推之,右持而御之”的形貌,即指两手配合进针。

三、手法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大量的手法操作,这些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刺操作历程中的一般性手法,如切、循、弹、按、抓、扪及推引等。二是针刺操作历程中的补泻手法,如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则是浅深补泻。需要指出的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泻曰迎之,迎之意(后五字原无,据《素问》王冰注补),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似可反映出泻法的操作要比补法的刺激重。这是《黄帝内经》中以刺激的巨细来区别补泻。

此外,《灵枢·五乱》中还提出“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的手法。这一针刺手法是专门针对尚无虚实但气机逆乱的病症。诚然,手法操作是针刺取效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方面,但运用时机则是手法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黄帝内经》中不仅注重手法的应用,而且十分注重操作时机。如《灵枢,小针解》的“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强调的就是时机问题。

四、候气守气

候气至,是昔人针刺历程中所强调的一环。《黄帝内经》以为,气至与否是保证针刺取效的主要因素。《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用,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如气不至,则要频频候气。《黄帝内经》在气至后,还强调“慎守勿失”,即要守气,这也是针刺取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治神守神

在《黄帝内经》中,治神守神也是针刺历程中强调的程序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历程中要注重治神。所谓治神,就是医者全神贯注,将注重力集中到针和患者身上。《灵枢·终始》曰:“专意一神,精气之(疑为“不”之误)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治神贯串于整个针刺历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仔细体察持针之手的手下感受,以领会患者的得气情形。

所谓守神,是在进针后要求医者和患者专心体察针下的情形。《黄帝内经》十分注重“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就是用是否知道守神来权衡医者的水平。至于守神的内容,《灵枢·小针解》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可补泻也。”守神,从本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守血气。行气守气,都是以治神守神为基础的。《素问·针解》中的“必正其神者,欲瞻患者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讲述的就是在治神、守神基础上的行气。

六、详细刺法

正是由于针刺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因此,所论及的详细刺法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涉及的详细方式有“九刺”“五刺”“十二刺”,它们均是针对差别的病症而设的。除了前面所论及的补泻方式外,《内经》中叙述的详细刺法另有“刺络放血”“缪刺”“振埃”“启蒙”“去爪”“解惑”“彻衣”等,后五种刺法又称“五节刺”。《黄帝内经》中的这些针刺方式多是针对九针的应用,而非指某一种针具。

七、针刺禁忌

《灵枢·玉版》明确指出,针刺运用欠妥,“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因此,在《黄帝内经》时期,昔人对针刺禁忌是十分重视的。《黄帝内经》中除《刺禁论》、《刺齐论》、《刺要论》、《五禁》四篇系专论这一内容外,在其他篇章中也多有提及。其禁忌的内容基本可分为针刺时勿伤内脏及其他主要器官、注重患者状态、注重针刺深浅要随病而定、注重禁刺之病、注重时日禁忌、注重禁刺穴位不宜针、注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注重中病即止八个方面。可见,《黄帝内经》中对针刺的禁忌涉及颇为普遍。纵然在今天,所提到的许多针刺禁忌仍然是临床上需要注重的。

在《黄帝内经》中,灸法作为针刺治疗的弥补,也有相关的叙述。《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指出了灸法的泉源及相关顺应疾病。《灵枢·背腧》的“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灸之则可,刺之则不能”,指出灸法可用于某些不宜针刺的腧穴或部位。在该篇中还指出,灸法也有补泻,即“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禁服》“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尔后灸之,代则取血络尔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则说明晰不适宜针刺治疗的疾病,可用灸法来治疗。

正是由于灸法可作为针刺治疗的弥补,因此,《灵枢·官能》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关于灸法的应用原则,《黄帝内经》中的叙述虽不及针刺治疗详尽,但也有说明,如施灸的量要以年为数,施灸要以少长、巨细、肥瘦来区别对待等。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来源:虫草活骨肽

“谷雨”节气,疼痛疾病多发,是怎么回事?

今天在浏览资讯的时候,看到一位学者提到“谷雨时节疼痛多发”的简述,具体医理未解释,忍不住好奇的我开始搜集资料来验证这神奇。 先说说什么是谷雨,一般每年4月20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从物候的角度讲,谷雨时节,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