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60多岁是不是每年需要冲2次血管?冲血管对不对?
60岁开始步入老年,这个时间节点以后的人群若长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或受慢性疾病的困扰,心脑血管病变可能会逐渐加重,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将不断增加。那么,60多岁的人群每年需要冲两次血管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观念与认识不同,对疏通血管的理解、认识也不同
冲血管即疏通血管,但在不同人群的观念中,对疏通血管的理解可能不一样:在普通中老年人的眼中,疏通血管意为稀释粘稠的血液或清理血液中的垃圾,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专业医务人员的认识中,疏通血管则为扩张严重狭窄的血管或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恢复或增加心肌、脑组织供血,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的发生风险,或挽救濒临梗死的心肌细胞、脑细胞,改善后期生活质量。
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层面不一样,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方式也不一样:在普通中老年人的观念中,每年定期静脉输入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即可预防心脑血管的发生;在专业医务人员的认识中,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前,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应用稳定动脉斑块、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才能减轻心脑血管病变;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溶栓或植入动脉支架尽早疏通堵塞的血管。
从心脑血管获益的角度出发,每年冲两次血管需慎重考虑
可能部分朋友会问:专业人员的认识与指导肯定有帮助,但非专业人员眼中的冲血管是否有意义呢?我们的机体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已经发生血管狭窄的患者,机体可代偿性扩张狭窄的血管,以增加重要组织的血液供应,同时可开通旁路途经即侧支循环,满足相应组织的血供需求,但若血管病变持续加重,严重到打乱了供需平衡,即使机体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也较高,冲血管是否有用,关键在于能否减轻或延缓心脑血管病变。
常用的活血通络的部分药物,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状态,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疗效,但药物进入体内会逐渐被代谢并排出体外,且绝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也就是说在用药24小时以后,活血、通络的药物基本不会再发挥作用,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需长期维持,每年输两次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对心脑血管的改善远远不能实现全年覆盖。所以,每年冲洗两次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甚微,需慎重考虑。
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并稳定斑块、抗血小板治疗
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为血管狭窄,而血管狭窄的根本原因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吸烟、肥胖等均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长期存在会破坏心脑血管内膜的完整性,即血管内膜出现微小的破口,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血管内膜下提供了机会,胆固醇进入内膜下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后两种病变发生严重血管狭窄或诱发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是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的直接原因,因此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有三点;一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二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三是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首先需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并减轻体重等,以增加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预期时,应合理使用降压、降糖、降脂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至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1.8mmol/L以下,可减轻心脑血管损害,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斑块方面,心脑血管狭窄达到50%或伴随不稳定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这是因为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胆固醇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逆转动脉斑块从而降低破裂风险,进而可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干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还应注意观察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但甘油三酯未达标的患者还应使用贝特类药物,以降低甘油三酯,减轻对动脉的损害。
- 对于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还应合理应用抗血小板的药物。血小板可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血栓,严重时可堵塞血管从而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部分口服药,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在心脑血管的整体获益方面,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更为重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均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作为首选,但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一级预防的患者风险大于获益时,需慎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部分患者可退而求其次,换用其它活血通络的药物,但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每年使用两次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输液疏通血管,短期可改善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但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甚微,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首先需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达标,戒烟、减轻体重等;心脑血管狭窄达到50%或伴随不稳定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动脉斑块;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还应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的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只有综合干预才能使心脑血管获益,而每年冲两次血管带来的益处远远不够,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遵从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