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酒的男人和喝酒的男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时间:2024-02-25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364评论:0

饮酒是多数男同胞的家常便饭,不少男同胞均比较关心:与不喝酒的男性相比,饮酒的男性有什么不同?撇开社交与人脉,今天我们重点谈谈饮酒可对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不少朋友认为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少量饮酒并不会对健康产生正向影响,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饮酒量越少越好,不饮酒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大量饮酒不仅会对肝脏、心脏、大脑与胃肠等器官组织造成一定损害,还可能对血压、血糖、血脂与尿酸等代谢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肝脏,酒精带来的损害存在阈值效应,达到一定饮酒量或年限才会出现肝脏损害,因此饮酒早期对肝脏影响通常不大,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长期大量饮酒,男性饮酒时间达5年以上,每日折合酒精摄入量达40克以上,肝脏易出现脂肪变性,即大家所熟悉的脂肪肝。脂肪肝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且早期在戒酒一月后可使肝脏恢复正常,但若继续大量饮酒,可能会继发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一旦进展为肝硬化,意味着已经接近肝癌的队列,因此饮酒对肝脏的损伤重在早干预。





对于心脏,酗酒可增加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生风险。酒精进入人体可依次代谢为乙醛、乙酸以及二氧化碳与水,但部分人缺乏乙醛脱氢酶以致乙醛代谢缓慢,长期大量蓄积可引起心肌损害,一方面会使心脏的收缩功能受损,无法继续为外周组织提供大量的血液,可能会出现运动后心累、气紧,使运动耐力下降;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心脏可能会突然跳得很快或很慢,或心脏跳动的节律不规则。这些损害以30-55的男性多见,较常发生于饮酒五年以上的男性,且早期症状通常不显著,因此不易发现。





对于大脑,饮酒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可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变化,兴奋时会出现欣快、健谈等举止,对于部分人而言,这是恰到好处的状态,不建议继续饮酒,否则接下来大脑功能可能会被不同程度抑制,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减慢,重者可出现昏迷。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可能出现维生素B1缺乏,重者可进展为韦尼克脑病,会出现精神涣散、情感淡漠,整个人似乎丧失了精气神,但也可能超相反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易激惹,还可能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因此长期饮酒的人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警惕是否出现了维生素B1缺乏。





对于胃肠道,多数男性朋友可能均经历过急性胃黏膜病变,可出现腹痛、解黑便等症状,此时说明酒精击溃了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并引起了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出血,但我们的胃黏膜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在2-3天内可快速恢复正常,但若已经发生了胃溃疡,由于胃黏膜组织缺损较大,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修复。由于酒精大部分在小肠上段进行吸收,长期大量饮酒也可引起小肠损伤。此外,大量饮酒可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而胰腺导管的开口恰在此处,痉挛可能引起胰液排出受阻,从而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对于部分代谢指标的影响,酒精可表现为双向作用,可能出现血压降低、血糖下降,可能会使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但就对代谢指标的整体影响与长期影响而言,会对所有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就血压而言,饮酒时间越长、饮酒量越大,血压升幅越大,而限酒或戒酒有助于降低血压;就血糖而言,酒属于高热量食物,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且空腹饮酒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血糖波动反而易损伤血管内膜、视网膜、肾脏等;就血脂而言,无论饮酒多少,均会使甘油三酯升高,而后者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尿酸而言,饮酒可增加尿酸生成并减少尿酸排泄,因此可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于男性朋友而言,大量饮酒短期可增加急性胃黏膜损伤、胰腺炎的发生风险,远期可增加酒精性肝病、心肌病、韦尼克脑病以及肿瘤的发生风险,同时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所有男性朋友在增强社交、拓展人脉的同时,应注意观察相关脏器或代谢指标是否出现异常,这些异常改变在早期通常有机会逆转。建议男性朋友每日酒精摄入量控制在25g以内,有助于减轻对各组织器官与代谢指标的影响。





综上,饮酒可引起肝脏脂肪变性,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主要见于饮酒五年以上、每日酒精摄入量达40克男性,继续进展可能会发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可增加心脏损害,可能出现心功能下降与心律失常,主要见于30-55的男性朋友,以饮酒五年以上的男性多见;若长期缺乏维生素B1,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引起韦尼克脑病;同时可增加急性胃黏膜损害,酗酒可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酒精对代谢指标虽然可出现双向影响,但考虑到长期及整体影响,依然以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可能引起血糖、血压、血脂与尿酸升高,因此,男性朋友应控制饮酒,每日酒精摄入控制在25g可显著减轻相关损害,若能戒酒则更健康。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