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哪些信号是心血管病来临的征兆?
心血管疾病占据了最高发病率与最高死亡率两个之最,但75%的早发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降低发生风险,而已经发生心血管损害的人群通过早治疗也可提高生存率,但重在早发现。那么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是心血管疾病的征兆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心血管疾病是发生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颈部的颈动脉与脑动脉的疾病,虽然它们发生于不同的部位,但却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与脑梗塞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引起,这些危险因素长期存在会损伤动脉内膜并加速粥样硬化,同时可形成动脉斑块,从而增加血管狭窄与堵塞的风险,病变较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脑出血主要由高血压引起,血压长期升高可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急聚升高则可增加血管破裂风险,从而引起脑出血。
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悄无声息,尤其是病变早期不易出现症状,如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狭窄低于50%时,由于心肌、脑组织的供血不受影响,通常不会早期发现,但若未及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血管狭窄则可继续加重,血管狭窄达到50%是一个临界点,此时在休息状态下心肌与脑组织供血尚可代偿,但当心肌、脑组织血供需求增加如剧烈运动,则无法满足心脏与大脑的需求,从而可出现缺血相关症状,因此出现以下症状的患者需警惕,意味着心血管疾病已经来临。
胸闷、胸痛。这两项症状是心肌缺血的主要表现,尤其以胸痛具有代表性,但引起胸痛的病因较多,肺部炎症波及胸膜可出现胸痛,带状疱疹累及肋间神经也可出现胸痛,肿瘤侵犯胸膜、肋骨与肌肉等也可引起胸痛,我们如何区分呢?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在早期主要发生于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运动需要大量血液,心脏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会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快心跳,从而将更多血液射向主动脉中,但此时心脏也需要更多的血液才能满足相关需求,狭窄的冠脉限制了心脏的运动,因此可引起心肌缺血,可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样疼痛,由于早期冠脉病变较轻,因此在休息后胸痛可缓解。胸闷主要见于部分糖尿病、老年人,这些人群由于神经受损,无法感知疼痛,但可出现胸闷,也是心肌缺血的征兆。
头晕、头痛。大脑对缺血较为敏感,但出现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晕或头痛,出现这些症状意味着头颈部血管狭窄已经达到50%以上,部分患者即使血管狭窄较轻,但若存在不稳定动脉斑块,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加重血管狭窄也可出现相关症状。脑缺血的早期头痛、头晕通常较轻,若为剧烈头痛则需警惕脑出血,脑出血后大量血液涌入颅腔,挤压脑组织会引起无法忍受的头痛,可在咳嗽时加重或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不同于胃肠疾病引起的呕吐,脑出血所致呕吐为喷射状。无论是脑缺血还是脑出血,由于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头晕头痛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无力而无法运动,感觉异常而出现肢体麻木或感觉丧失,这些症状均为脑血管疾病的征兆。
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发生心血管疾病后通过合理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但对改善以后帮助最大的措施为改变危险因素。来自欧洲及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这些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80%,而下降的原因约40%-75%归因于改变了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反观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未及时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疾病来临时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部分疾病如脑出血可毫无征兆,一旦发病可能会进行性加重,增加死亡风险,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应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若合并这些危险因素,则应早治疗并控制相关指标达标,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远期的死亡风险。
当然,干预危险因素的同时还应改变相关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可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与进展,还可加速血管损害,因此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远期死亡风险的重要措施。建议将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g以内,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海鲜及动物油脂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戒烟限酒,有助于减轻血管病变。与此同时,建议每日摄入300克牛奶有益于心脑血管,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以及200-350克水果、250-400克谷物与薯类,这些食物含钾丰富有助于控制血压,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建议摄入以及120-200克禽肉与蛋类,这些食物在提供优质蛋白的同时,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可减轻对血脂、血管的损害。此外,建议每日运动半小时,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综上,冠心病、脑梗塞与脑出血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是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时可能会出现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胸闷等症状,通常发生于运动后;发生脑梗塞时可出现头晕、头痛,发生脑出血时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可能均会出现偏侧肢体无法运动与感觉异常。发生心血管疾病以后经合理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但早期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降低远期死亡风险,因此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吸烟等危险因素后应及时治疗并控制相关指标达标,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蔬菜、水果、谷薯类、奶类摄入,每日坚持运动半小时等,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