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不好的人,通常都有哪些感觉?

时间:2024-03-11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531评论:0

临床研究表明,我国人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及抽烟饮酒量日渐增多,加之许多中年人精神压力过大、不吃早餐、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其中胆囊问题也逐渐凸显,最典型的便是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胆囊的生理意义

胆囊是一个囊状器官,外表呈长梨形,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相当于肝右叶与肝方叶之间。长8~ 12厘米,宽3~ 5厘米,容积为40~ 6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分。颈上部呈囊性扩大,称为Hartmann 袋,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胆囊管长3 ~ 4厘米,直径为0.2 ~ 0.3厘米。

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出胆汁的作用。肝脏每天分泌800~ 1 000毫升胆汁,大部分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储存起来。在人体进食后(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胆囊发生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出来,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囊最易出现的问题——胆囊炎、胆石症

1.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使胆囊壁增厚、肌肉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

在慢性胆囊炎病人中,90%以上都是由结石引起的,除结石原因外还有其它原因,如梗阻性胆囊炎、化学性胆囊炎、细菌性胆囊炎、创伤后或手术后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更易找上中年人

中年人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胆汁就容易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开始还是无菌,随后细菌趁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特别是逐渐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性更多一些。

2.胆石症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根据结石形成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胆结石按照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 一是胆固醇结石,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含量占80%以上,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状大小不一,质硬,表面多光滑。胆固醇结石好发于胆囊内,多与代谢失调有关。
  • 二是胆色素结石,成分以胆色素为主,呈棕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大小不一,质地松软,易碎,一般为多发、松软不成形的胆色素结石,形似泥沙,又称为泥沙样结石。胆色素结石好发于胆管内,多与胆道感染、寄生虫有关。
  • 三是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其成分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但来自胆汁是毋庸置疑的。

胆汁怎么会生出石头呢?当然胆汁在不停地流动着,运动正常时是不会生结石的。生结石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肝脏分泌的胆汁不正常:胆结石在肥胖人群中常见,就是因为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呈过饱和状态,容易析出结晶,导致结石。胖子易得胆石症,所以又称之为“富贵病”;
  2.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时可以引起胆汁成分的改变,加上炎性分泌物、管壁脱落物等,更容易形成结石。体检查B超发现胆道壁粗糙,就提示胆道有炎症,也就进入了胆结石的前奏。
  3. 胆囊内胆汁阏积:一些由 于疾病无法进食而长期依靠静脉内营养者,怀孕初期,妊娠反应重,不能正常进食者,会影响胆汁从胆囊内排出,容易发生结石。
  4. 患某些疾病:如肝炎、肝硬变和某些溶血性疾病患者,由于胆汁成分异常,容易形成结石。

3.胆囊炎、胆石症是对“双胞胎”

胆石症与慢性胆囊炎关系密切,胆石症的病人通常伴有胆囊炎,而胆囊炎的病人往往也更容易患胆石症,二者是互为因果的疾病关系。大多数慢性胆囊炎的发生,都是因为胆囊内存在着结石,阻塞了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炎,所以胆结石易诱发胆囊炎。胆囊炎的病人由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浓缩,以细菌和炎性坏死物质为核心,也易形成胆结石,故胆囊炎、胆结石常伴随存在。

胆囊不好易出现的症状

1.慢性胆囊炎症状

慢性胆囊炎病人症状多不典型,尤其是非结石性胆囊炎,可无任何症状。多数病人可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如右上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右肋痛,上腹部灼热、恶心和厌油腻食物,常有餐后饱胀、嗳气、打嗝等症状,有的病人则感觉右肩胛下或右侧腰部等处有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沐浴后尤为明显。

2.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症状

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结石嵌顿时,可引起胆绞痛的典型症状,会出现右上腹或中上腹部难以忍受的绞痛,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同时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于发作间歇期可有右上腹饱胀不适及灼热感、打嗝、嗳气、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等症状,这些症状虽不严重但经久不愈,并于进食油腻或多脂饮食后加重。

食欲不振、厌食油腻

3.胆囊结石可无症状

大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仅仅在常规B超体检时发现,亦称为静止型胆囊结石。

4.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表现

胆绞痛是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呈间断发作,常有脂肪餐、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腹,多为突发剧烈绞痛,或以逐渐加重的隐痛起病,可于1小时内迅速达顶峰,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

大多数病人在进油腻食物后并没有典型的胆绞痛发作,而只是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嗳气、呃逆等,这些病人常会被误诊为胃病。

5.肝外胆管结石症状——夏柯( Charco)三联征

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夏柯( Chareot)三联征。所谓夏柯氏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 (1)腹痛: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常因进油腻食物和体位改变而诱发。
  • (2)寒战高热:发生于腹痛之后,与胆道感染、毒素或细菌人血有关。体温可高达39°C~ 40C。
  • (3)黄疸:腹痛、寒战高热后1 ~ 2日可出现黄疸。

6.肝内胆管结石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疼痛不明显,轻症者可在一段时间内无症状或仅感肝区闷胀及隐痛。疼痛发作时可放射至下胸部、右肩胛下方。如发生梗阻或感染时就会出现寒战、发热,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表现。病人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并发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

如何预防胆囊问题恶化

1.早餐吃好,少食多餐不过饱

长期不吃早餐是导致胆囊疾病的重要原因。不吃早餐导致空腹时间过长,而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胆汁中胆酸的含量随之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就会处于饱和状态,使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晶,使胆固醇结石越结越大。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滞度,降低患胆石症的危险性。

少食多餐

而饱餐和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使胆囊强烈收缩,可诱发胆囊炎症和绞痛,从而引起慢性胆囊炎及静止期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最好的办法是每2 ~ 3小时进食1次,量不宜多,关键是少量多餐,以促进胆汁分泌。尤其是晚餐宜七分饱,也就是离开餐桌时还有食欲。

2.饮食清淡,减少油腻

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还有,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改变胆汁成分,使胆固醇与胆色素含量增加,脂肪代谢也易发生紊乱,胆汁浓缩,胆囊收缩功能降低,更容易形成结石。所以,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减少动物内脏、蛋黄、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和肥肉、猪肉等高脂食物。

3.大量饮水助排泄,少食辛辣酸甜食物

每天应保证饮水量达到1 500 ~ 2 000毫升,以稀释胆汁。饮水以白开水为好,还可适量吃一-些米汤、稀粥、藕粉、豆浆等清淡的饮料和食品,以降低胆汁的黏滞度,促进胆汁分泌和顺利排泄。

饮食避免过甜、辛辣、过酸,因为它们都可引起胆囊过度“活跃”,易诱发疾病急性发作。

4.饮食清洁要做到

很多胆结石都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的,导致这类结石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洁。预防寄生虫感染,饭前、便前、便后应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这一点也很重要。存在胆道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则应积极治疗胆道感染。

5.生活作息要规律

过度劳累可以使身体的抗病能力下降,促使胆石症合并感染急性发作,因此要合理安排劳作与休息。腹痛时要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适当活动,确保每天7~8小时的睡眠,适度的体力劳动和娱乐活动有利于健康,对身体有益,但应适度,避免过度紧张促使疾病复发。

6.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许多患有慢性胆囊炎的病人,还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血压病、胰腺炎等,这样的病人应该积极治疗慢性病,这样有助于预防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生、发展。

肝胆相照——肝不好的人也要防治胆囊问题

肝与胆是人体内的两个重要脏器,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协调的关系,任何一方罹患疾病,都可累及对方。例如患了胆结石、胆囊炎或肿瘤,就可导致肝脏的感染。反之,肝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胆囊。从肠道经门静脉入肝或由大循环经肝动脉入肝的细菌病毒,如未能在肝内被消灭,就可经胆汁排泄而成为胆囊感染的重要来源,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胆囊炎往往在病毒性肝炎后发生。肝与胆可称为是一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战友,因此用“肝胆相照”来形容关系密切、荣辱与共的朋友是再恰当不过了。

胆囊疾病应积极治疗,警惕并发症

胆囊炎、胆结石未积极、及时治疗处理,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囊积脓、脓毒败血症、胆囊穿孔、气肿性胆囊炎、向邻近脏器穿孔、胆心综合征、胆囊癌变、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全身性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胆源性肝脓肿、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迟发性肝胆管癌。

所以,胆囊疾病应予以足够重视。

我是风湿免疫科乔方医生,原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生。整理发布不易!如果您觉得看了有帮助,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也可以转给您身边需要的朋友;谢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