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拍板砖拍出来的一种徽州风味小吃

时间:2020-02-11作者:wanhu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223评论:0

古徽州白墙黛瓦、青石铺路,田园的静美,村子的儒雅,低调中的张显,文雅中的淡定。

走在徽州幽深的巷弄里,你可能会被这样情景所吸引,一只平底锅里放着一种扁平的面饼,每个面饼上面压着一块油滑腻亮的黑石头,面饼的周围冒着油,发出“嗤嗤嗤”的响声,缕缕香气氤氲满陌头,这就是徽州石头粿摊子。

就他们饭桌上的一样小小吃食,也满载古徽州文化。

徽州石头粿来源于徽商,那时的徽州,四周皆山,地瘠民贫,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徽谚所谓:宿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徽商们求食于四方的见证。

在旧时徽州古道上,总是能看见一些身背包裹、手拿雨伞的男子行色匆匆地走过,后头随着不外十二三岁,一个、两个或是三五个孩子。

著名遐尔的红顶商人胡雪岩,13岁最先就孤身出外闯荡,以及许多厥后名噪一时的徽商巨子,他们的劈头也不外就是一个穷苦潦倒的孩童。

徽州的地方志书《休宁县志》言:“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寄命于商”四个字,一语道破徽州人的生存之道,一个个少小离家,老大回,年纪轻轻便要离乡做生意,因此早婚习俗,在古徽州也极为盛行,坊间流传着“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说法,充满了徽州人奔走于漫漫商途的悲悼。

曾经的岁月里,男子外出做生意,他们死后的负担里,背着的就女人给准备的最喜欢的这种“石头粿”,可以说是古徽商的“行军干粮”。

那时的徽州女人很伶俐,将豆油或菜子油加盐拌和在面粉里,将油面团擀制成圆圆的粿胚,包入用黄豆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的豆黄,然后在平底锅中,加块祖传的砖头压着,以文火烫熟,带在路上,十天半月不会变质,这就是那时的石头粿。

在徽州,粿的名堂繁复,从质料上分,馃分为米粉馃、油面粉馃和玉米粉馃三种。我以为特赞的是是“苞芦粿”,苞芦即玉米,安徽多山,生产苞芦,将苞芦磨成粉,用滚水烫事后揉成团,包上种馅料,好比竹笋馅、鲜菜腌雪里红馅、冬笋茶干馅、鸡蛋韭菜馅等。然后放在平锅中烙,然后用一块油滑腻润的黑石头放在饼上频频按压,直到馅料里的油脂被逼出来,其外层金黄酥脆,内层酥软油润。山里人冬天就唱:手捏苞芦粿,脚踏木炭火。无忧又无虑,天子不敌我。

相传,乾隆天子下江南时,曾在歙县陌头一个拓粿摊前,恋香驻足,询问价钱,就买了一个品尝起来,吃了几口,立即连声赞叹:‘好吃、好吃!’

临走时,他加倍付了银两,还送给摊主一枚‘福’字小印章,叫他在粿上印上志号,示意获得过万岁的封赏。自从粿上盖了‘福’字印记以后,这家拓粿摊熙熙攘攘,名声大噪。回朝后,与内阁大臣曹文埴谈起徽州地方风味时,赞美徽州拓粿为食中佳品。

近代山水国画大师黄宾虹是歙县人,抗战时期,黄宾虹只管朝不保夕,生涯处境难题,“崎岖潦倒画家”用来形容黄宾虹并非过于刻薄。曾有日本画家荒木石亩登门拜访,黄宾虹以“私人交情再好,没有国家的事情大”为由避而不见。黄宾虹还被北平文物研究会推为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

然则他稀奇爱吃徽州石头粿,父老乡亲带上这种“点心”登门求画,都市“百发百中”。黄宾虹“千金不如一只家乡粿”的轶事,徽州人至今津津乐道。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曾把镜头聚焦过徽州

陌头上一种吃食,这便是烜赫一时的徽州石头粿。从徽州山村烟火中降生的鲜味,历经漫长历史的浸染,成为了专属徽州人的味觉影象,在简朴又频频的滋味里,藏着的是生涯的温情,寻常日子已过的了无悬念。

来源:八宝黑玉丹

八公山豆腐,一个美丽的意外

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豆腐文化”,而今,已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这可是有着直追四大发明而去的意味。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作有八首素食诗,其中一首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