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的“十一脉”与内经的“十二经脉”对照,相差哪一条?
马王堆和张家山《脉书》所载十一脉,与《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经脉相比较,前者上肢只有二阴脉,即只有“手二阴”,而不是“手三阴”。在手三阴中到底缺少哪一条呢?
从名称上看,《脉书》有“臂巨阴”,另一本作“泰阴”,“巨”与“泰”意义相仿,都是大的意思,即相当于《灵枢》所称的“手太阴”;“臂少阴”则相当于《灵枢》所称的“手少阴”,这样看来所缺的就是“手厥阴”了。但从内容上看,却不完全云云。据《脉书》所载,臂巨阴脉的循行门路是:“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其中与《灵枢》手太阴相合者仅“循臂内上骨下廉”一语,其余则与手厥阴“行两筋之间,入掌中”相近似。《灵枢》所载,手太阴属肺,《脉书》臂巨阴、泰阴脉,并未提到肺,而是说“入心中”和“之(至)心”。病症上,《脉书》既记载了“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与手太阴经的“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相似;但又载述“心滂滂如痛”、“心痛,心烦而意(噫)”等症,与手厥阴经的“烦心、心痛”、“心中大动”相合。看来,其内容与“手厥阴”相合者居多,云云,则缺少的应是“手太阴”。
臂少阴脉的载述大多与手少阴相符,但“起于臂两骨之间”语,又近似手厥阴的部位。其循行经由“上骨下廉,筋之下”是与臂巨阴脉经由“上骨下廉,筋之上”相对举。意指上肢内侧尺、桡骨之间有两条脉:一条靠近桡骨的下边,当“筋”之上;一条靠近尺骨的上边,当“筋”之下。前臂屈侧有显著的两条“筋”,一条是靠桡侧的桡侧腕屈肌腱;一条是靠尺侧的掌长肌腱。问题是,《脉书》指的是哪条“筋”?如果指的是掌长肌腱,那么,其上(桡侧)是手厥阴经所过,其下(尺侧)是手少阴经所行。这样一来,缺少的是手太阴肺经,也不是手厥阴心包经。如果“筋”指的是桡侧腕屈肌腱,那么,其上(桡侧)是手太阴经所行,其下(尺侧)是手厥阴经所过。这样,缺少的是手少阴心经,同样不是手厥阴心包经。
云云看来,《脉书》的手二阴,实则包罗了手三阴的内容,不是简朴的少掉某一经,而且“臂巨阴”和“臂少阴”中,主要都涉及“心”。可见,这时还不具有手太阴属肺、手少阴属心、手厥阴属心包的明确区分观点,而是夹杂分成二阴经,都联系于“心”。
还须说明,《脉书》讲十一脉,《灵枢·本输》等篇也是提十一脉,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灵枢·本输》篇十一脉名称中,有手少阴而无手厥阴,但所列穴位却属于手厥阴,而不是手少阴。对此,《灵枢·邪客》篇作过注释:“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意即心包可代心受邪,故治疗心病以取手厥阴穴为主。这是从经脉所属脏腑——心和心包之间的关系来注释为何少一经。《难经·二十五难》也有类似的说法:“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意思是按五脏六腑的数字应该是十一经脉,而现在多出一经脉,这是由于手少阴与手厥阴(心主)分开来的缘故。即分开来是十二,合并起来则为十一。
故大多医家以为,《灵枢》、《难经》所提的十一脉,是将手厥阴与手少阴相合并,而《脉书》所载的十一脉,主要是手太阴与手厥阴相夹杂而已。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手太阴肺经何以“起于中焦”?而肝经却非“止于中焦”?
首先,须明了“中焦”一词的含义。《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并,是并行、并列的意思,指中焦与胃相接近。《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以后《太素》、《铜人》均作了类似的注解。但到了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