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耳、目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素问》篇中,既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这应当从耳、目与经络的联系去明白。
关于耳与经络的联系,据《灵枢·经脉》纪录,手、足三阳经均漫衍到耳。如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足太阳经,“从巅至耳上角”;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六阴经则由于内外两经脉气相通,特别是阴经经别在头面部合于阳经,故与耳也有联系。《素问·缪刺论》还说:“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由此可知,经络与耳的联系是十分周密的。其会总的经脉就称宗脉。
目与各经络的密切联系更不待言。手足三阳经即以目为交会点;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均连目系,其余各经通过经别也都与目有联系。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这里将目、耳放在五官的首要地位,成为“宗脉之所聚”的二官。
宗脉之“宗”含有会总、基本和主要的意思,目之所以能视,耳之所以能听,就是由于主要的经络所搜集,其气血足够则耳聪目明,气血不充则耳鸣眼花。宗脉所运送气血的盛衰则受脏腑功效的支配,故《灵枢·口问》接着说:“悲忧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是指悲痛而致液竭“夺精”,表现为如下的关系:
心动→宗脉感→液道开→泣涕出……
又:“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指血气虚而致耳鸣,表现为如下的关系:
胃中空→宗脉虚→脉有所竭→耳鸣
综上所述,可知宗脉在脏腑与线人之间起了主要的联系作用。耳、目为“宗脉之所聚”这一理论,对于说明线人的生理功效和疾病症候都有实际意义。后世医著,如李东垣《兰室秘藏》说:“目者血脉之宗也”;罗天益《卫生宝鉴》说:“五脏六俯、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者”,都是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并有所施展。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胸腹部有几条经络线排列?各书记载有哪些不同?
胸腹部经穴的定位原分为“四行”——四条线,即:胸腹正中线,胸腹第一侧线、第二侧线和第三侧线。胸腹正中线为任脉所过;第一侧线为肾经所过;第二侧线为胃经所过;第三侧线主要是脾经所过。三条侧线的定位,均以旁开前正中线(任脉)的距离来表述。 在胸部,各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