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有几条经络线排列?各书记载有哪些差别?
胸腹部经穴的定位原分为“四行”——四条线,即:胸腹正中线,胸腹第一侧线、第二侧线和第三侧线。胸腹正中线为任脉所过;第一侧线为肾经所过;第二侧线为胃经所过;第三侧线主要是脾经所过。三条侧线的定位,均以旁开前正中线(任脉)的距离来表述。
在胸部,各书纪录一致,即第一侧线(肾经的俞府←步廊)距前正中线2寸;第二侧线(胃经的缺盆→乳根)距前正中线4寸;第三侧线(肺经的云门←中府;脾经的周荣一食窦)距前正中线6寸。
在腹部的定位,各书纪录有所差别,差异情形如下:
(1)腹部第一侧线 足少阴肾经的横骨至幽门各穴,其定位有以下几说:
1)均距前正中线0.5寸,这属正统的纪录,见《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圣济总录》、《十四经施展》、《医学纲目》、《针方六集》、《类经图翼》等。
2)均距前正中线1.5寸,只见于《资生经》及《铜人》卷四等,此说似因原来正中旁开0.5寸太近,改成旁开1.5寸,从而影响第二、第三侧线也外移。
3)在下腹部(从横骨→中注)距前正中线1.5寸,上腹部(从肓俞→幽门)距前正中线0.5寸,只见于《针灸聚英》。此说上下腹所定横距分寸差别,是误解《素问·气府论》的纪录所致。
4)在下腹部(从横骨→肓俞)距前正中线1寸,上腹部(从商曲→幽门)距前正中线1.5寸(见《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等)。此说与上说相类似,同属误解。
现多从1)说,即以《针灸甲乙经》督脉为据,于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定位。
(2)腹部第二侧线 足阳明胃经的不容至气冲各穴,其定位有以下几说:
1)距前正中线2寸这属正统的纪录,见《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学纲目》等。
2)距前正中线3寸,只见于《资生经》、《医学入门》。此说是因《甲乙经》于不容穴下记作“去任脉三寸”而误,“三”应矫正作“二”,以与原文“相去四寸”相符。
3)上腹部(从不容→滑肉门)距前正中线3寸;下腹部(从天枢→归来或气冲)距前正中线2寸,见《十四经施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此误在上腹部
4)上腹部(不容→滑肉门)距前正中线2.5寸;下腹部(天枢→气冲)距前正中线2寸,只见于《针方六集》。此亦误在上腹部。
5)上腹(不容→天枢)距前正中线2寸;下腹(外陵→归来)距前正中线3寸,气街距前正中线2寸,见《循经考穴编》。此误在下腹部。
今多从1)说,即以旁开前正中线2寸为是。
(3)腹部第三侧线 包罗足太阴脾经冲门至腹哀,足少阳胆经的日月,足厥阴肝经的期门,其定位有以下几说:
1)距前正中线3.5寸,这属正统的纪录,见《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医学纲目》、《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
2)距前正中线4寸,只见于《针方六集》。此书以往撒播不广,近年才见印行。
3)距前正中线4.5寸,见《资生经》、《十四经施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等。此说是因第一侧线多出1寸,随之第二、三侧线也多出1寸。
如期门六“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乳第一肋端”,不容穴定在“去任脉二寸”处,期门穴正当距前正中线3.5寸;若不容定作“去任脉三寸”,或说幽门穴“侠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铜人》卷四),则期门穴成为旁开前正中线4.5寸。这种寸法与现在两乳头间定为八寸的现实用法不切合。
现代针灸著作有从正中旁开3.5寸说;但多数为求简捷,接纳正中旁开4寸说。据《针灸甲乙经》所载,上自期门,下至冲门,各穴距离第二侧线(不容等)1.5寸,距前正中线正合3.5寸。因期门穴又说是“上直两乳”,有人据此定为4寸线。但冲门一穴作为下端的止点,也是上方各穴定位的基点,仍定为正中线旁开3.5寸稳定。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胃与冲脉都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灵枢》既称胃为“五藏六府之海”(见《灵枢·五味》、《灵枢·动输》篇),又称冲脉为“五藏六府之海”(见《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动输》等篇),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胃与冲脉所以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这与气血的来源与输布有很大的关系。胃因其受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