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的循行与各经脉的关系若何?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两处提到带脉:一是《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一是《灵枢·癫狂》“脉癫疾……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
连系《素问》和《难经》所论,可知其脉来自督脉和足太阳平十四椎下的命门、肾俞、志室各穴,随后是足少阳的京门(肾募)、章门(脾募),两穴都当胁下,故《难经》说:“起于季胁,转身一周。”季胁以下才是它本身的穴(交会穴):带脉、五枢、维道。这几穴都属足少阳,即带脉各穴在腰侧,与足少阳相交会,后方通于足太阳和督脉,前方连于足阳明、足三阴和冲任脉,起到横腰带腹“总束诸脉”的作用。
带脉穴是章门穴直下一寸八分,意为季胁下(11肋下)与脐平面有二寸不到的距离,而季胁下与十四椎却大要相平。带脉穴即以腋中线季胁下平脐处定位,再斜向前下方当髂前上棘前平关元穴处(脐下三寸)定五枢,再斜下五分定维道——此穴已近腹股沟上部。这几穴能起舒腰治疝、收摄胞宫的作用(近人增添的所称“维宫”、“维胞”穴,其部位有重复之嫌)。杨玄操说的“带之为言束也”,主要应是指这方面的作用。
带脉穴平脐(神阙)脐旁各穴(大横、天枢、肓俞)虽不是交会穴,但其经脉同为带脉所联系。《素问·痿论》说:“阳明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这里主要说明带脉与足阳明的关系。足阳明行于身前,是各经之“长”,也代表了各阳经。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据王冰注,宗筋是“脐两傍竖筋”,“会于横骨之中,从上而下”,“阳明辅其外,冲脉居其中,故云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脐两旁竖筋,指的是腹直肌,其下方为阴部,故《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前阴(外阴部)是腹部宗筋的聚会处,不能把“宗筋”限指前阴。其两旁为腹股沟动脉,即所称“气街”,这是阳明和冲脉脉气的显示。再旁边是足太阴经的冲门。冲字原写作“衝”,街字又作“衝”,都是指动脉的感动而言。这些局限都归属于带脉而联系到督脉。说明督脉和肾气是它的泉源,是先天之本;而太阴、阳明是气血之源,是后天之本。“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则足痿不用”。在治疗上就要从它的本源思量,而不是只限于交会穴。
带脉的前方,《内经》、《难经》没有明言经由脐,从腰带来看自当绕行脐部。“脐下肾间动气”说的是“脐”,而且将“脐”与“肾”前后相对来提,这也可说是对带脉局限的归纳综合。张子和说带脉“络脬而过”,“脬”指膀胱,应理解为带脉与小腹部各脏器有关。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嗌、咽、喉、肺系、颃颡的具体部位和经络联系如何?
嗌、咽、喉、肺系、颃颡这些名词都见于《灵枢·经脉》,为不少经络所联系。对此进行分析,有利于分经辨证和施治。 “嗌”,有的解释为“咽也”,有的解释为“喉也”。《说文解字》采取前一解释,较正确。如“饮食下嗌”与“嗌不容粒”,均指咽而言。但从《灵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