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什么意思?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这样一段文字:“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这里从正反两面说明针刺准确取穴的主要:针刺中穴道有“针游于巷”的感受,刺不中穴道而中“肉节”只会引起皮肤痛。
近人有将“针游于巷”说成是气从一条通道中行走,以为“巷”显然指的是经络门路(《经络十讲》编写组.经络十讲·第一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实在这一注释是不符合原意的。从历代医家的注释可以看出,“游于巷”是指针刺中穴道之后,医者手下的感受有如刺在一定的清闲,不像刺到筋肉、骨节所泛起的坚硬和只有痛感。穴道一样平常都在筋骨之间,故《行针总要歌》说:“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针游于巷,是形容行针时针在穴道内游移。《素问·气穴论》说的“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就是关于此语的最早注释。明代马玄台注说:“盖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而气脉相通,即《素问·气穴论》游针之居也。”张隐庵进一步注说:“言针入有间,恢恢乎有余也。”这里加倍形象地形貌了“巷”是指针刺所到达的穴位空间。“巷”通向街道,气穴从经脉上发出来,有似从大街分出很多多少的小巷。
循经感传的泛起已不是竖井式的“巷”,而是与肢体纵向成平行的街道或隧道(经隧),因而将“针游于巷”注释为循经感传并不合适。再,原文说的是“针游”而不是“气游”,自然“针”是不能论释为“气”的运行征象的。要说针感传导,昔人说的是“气行”,“气下”,如《灵枢·行针》剖析人的差别敏感类型,有的“神动而气先针行”,针感传导比针刺快;有的“针已出,气独行”,去针之后针感才传导。《灵枢》还说刺足三里要“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就是指针感下传。这与“针游于巷”是差别的观点。
“中气穴”与“中肉节”既然是一正一反的提法,一定“中气穴”是准确而“中肉节”为不准确,自然就不能拿这话移作刺法的分类,说针刺部位分为“气穴”和“肉节”两大类,这一分法同样是不适当的。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标本理论”对针灸取穴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与根结理论共同阐述了经气在四肢与头身内脏之间的两向关系,这对于针灸临床取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卫气》说:“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充分强调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那么,针灸临床上是怎样运用这一理论的呢? 据《灵枢·卫气》所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