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明白《难经》所说的“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难经·七十三难》说:“诸井者,肌肉浅陋,气少,不足使也。刺之怎样?然。 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井穴一样平常位于四肢的末尾,因肉薄、气少,不大好使用,以是提出若何补泻的问题。
照《难经》的答语是指需要泻井穴者可以改成泻荥穴来取代,这是“泻子”理论的引申。木之子为火,泻火也能使木虚,以是说:“当刺井者,以荥泻之。”这里有两点须提出来讨论:
(1)井穴的作用属“补”照样属“泻”
从井穴和荥穴的临床应用来看,主要用于泄本经热,泻井或泻荥能起相类似的作用。例如,心包经热盛,可泻其井穴中冲或荥穴劳宫,能清心火、除烦热。就这一作用来说,井穴是偏于“泻”的。《难经》所说的“刺井”现实是指“泻井”,而没有说“补井”,似乎也是凭据这一主要作用而言。但说井穴偏于“泻”,却与子母补泻穴的划定不相合。凭据五行配合,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所组成的子母补泻关系,各井穴没有属“泻”的,却有属“补”的,那就是心经和心包经的井穴。两经的五输穴五行关系见下表:
心经和心包经都属火,其火穴为少府、劳宫;母穴为少冲,中冲,属井穴。心经和心包经的虚证应补其井穴,这样井穴却起“补”的作用,这种补的性子,似应指其清神志、醒昏厥的作用而言。依此看来,井穴有泻实的作用,也有补虚的作用。子母补泻只是说出它的一个方面。
(2)井穴怎样应用补泻法
井穴肉薄、气少,是否补法和泻法都不好“使”呢?临床上井穴主要用于泄热,接纳的方式是以点刺出血为泻。这种刺法在《素问·缪刺论》中多次称道,可说是泻井的主要方式。不泻井而改用泻荥则是变通的设施,这是因荥穴和井穴有类似的作用。补井的方式又怎样用呢?一样平常可接纳不出血的浅刺法。《千金方》治耳聋、不得眠,就接纳刺少泽“入一分半,补之”的方式。滑伯仁还从《难经》泻井可泻荥获得启发,以为“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这也是“补母”理论的引申。如当补少冲者可补其少海;当补中冲者可补其曲泽。合穴部位肌肉较厚而气较多,自然更适合于用补法。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有同名穴?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经穴中有不少同名穴,如足少阳胆经有头临泣和足临泣,头窍阴和足窍阴;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上巨虚(巨虚上廉)、下巨虚(巨虚下廉),而手阳明大肠经则有手三里、上廉、下廉。这些命名基本相同的穴位,其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穴位的发展,早期只是依照病痛的局部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