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若何?
《天星十二六治杂病歌》,以歌诀形式先容了十二个常用穴的临床应用,为学习针灸者所迎接。歌诀在列举了十二穴名称之后,有这样两句:“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担”和“截”是什么意思呢?
诸家的注释颇不一致。有的说“担”指补法,“截”指泻法;有的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有的说“担”指取双穴,“截”指取单穴。明汪机《针灸问对》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看来这样的注释是可取的。假如说“担”“截”指的是补泻法,则十二穴下有的已直接说明,如列缺穴条“若能明补泻,应手疾如拿”,不必再用蕴藉的字眼。另一些注释,汪机也不赞同,说“法不经见,故诸家各以己意而释之也。”现在我们接纳汪机的注释,原句的意思就是:应当取双穴的取双穴,应当取单穴的则取单穴。
关于“担”、“截”,在《拦江赋》中也频频提到。赋的开头说:“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列举了八脉八穴的配伍运用。今后又有说:“公孙、照海一偕行,再用内关施绝法。”从这些用词可以领会,“截”可以作“绝”,又可写作“拦”(为了押韵)。说明“截”有截半、停止、阻拦的寄义、(《拦江赋》的“拦”也含有这一意思,《针灸大成》误作“兰”,原来《针灸聚英》引自凌汉章所编集的针灸书写作“拦”为是);“担”是桃担、双挑的意思。这是形象地把取双穴称做“担”,取单穴称做“截”。
担截配穴,主要是就四肢部的穴位而言,天星十二穴和八脉八穴都是位于四肢,绝大部分是在肘膝以下,其中只有环跳一穴位置较高。这些穴位都是四肢部的常用穴,对头身部病症的远道取穴应用很广。担截配穴,也可说是对远道取穴法的配伍应用作出剖析。从《拦江赋》的叙述可知,四肢穴的应用,既可取单侧一穴(截),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上下结合起来又有上担下截、下担上截等法。如心胸痛,取双侧的内关是担法;小腹痛,取单侧的公孙,是截法。又如心胸痛,既取双侧内关,又取单侧公孙,则是上担下截法;相反,腹痛取双侧公孙,又取单侧内关,则是下担上截法。一样平常以主要的一端用“担”,另一端用“截”。如病在脐上者用上担下截法,病在脐下者,用下担上截法。担截法详细可分为八种,举例如下:
(1)上截法:如牙齿痛,取单侧合谷;
(2)上担法:如胸闷,取双侧内关;
(3)下截法:如腿痛,取单侧环跳;
(4)下担法:如腹泻,取双侧足三里;
(5)上担下截法:如胃痛吐逆,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
(6)上截下担法:如腹痛,取单侧内关、双侧公孙;
(7)上截下截法:如胁痛,取单侧外关、阳陵泉;
(8)上担下担法:如胃痛,取双侧内关、足三里。
“担”,一样平常是左右两经同取,在上下肢同取单穴时,可称作“上截下截”,又可把它看作是另一种“担”法,即上下同担,这多数是手足同名经同取。左右同担、上下同担,都是以同经或同名经为凭据,这也是《拦江赋》所说的“皆在本经担与截”。
由上述可知,担截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对四肢常用穴的灵活运用,使之能施展更好的协同作用和直捷作用的一种配穴理论。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少府和蠡沟的主治症何以会相同?
少府位于手掌4、5掌骨间,屈指时当小指所指处,是手少阴心经的荥穴。《针灸甲乙经》没有记载其主治症,盖出于遗漏。《针灸甲乙经》的孔穴资料来自古代的《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原书在隋唐时期还有流传,我们从《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引文可见其大略。 《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