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何明白“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时间:2020-02-29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1050评论:0
《席弘赋》是总结席弘即“梓桑君”的针法履历之作。其中有说: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逆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这一段文字应作若何明白呢?

席弘是南宋初期针灸家,从北方南迁至江西临川,门第以针灸相传。这一派别的针法特注重捻针,区分左转和右转。理论上还将左右转针与子午、顺逆、龙虎、阴阳等观点连系起来。李梴《医学入门》注释说:“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为什么说“从子至午”和“从午至子”呢?由于十二支的方位,子在北,午在南,卯在东,酉在西。

左转为顺传,相当于从子位转向午位;右转为逆转,相当于从午位退向子位。午在卯之南,而子在卯之北,以是赋中将左转说成是“补自卯南转针高”,右转说成是“泻从卯北莫辞劳”。左转为补,要连系呼气进针;右转为泻,要连系吸气进针,故说“逆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转对于催气、行气有显著作用,故说“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左右转的区分对比如下:

区分左右转,一样平常以医生右手持针为准。又因病人的经穴有左右侧之分,要求转针时两侧接纳相反的偏向,而正中的任督脉也有阴阳之分,转针也得有所差别。这就是《补泻雪心歌》所说的:“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前)拽。若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双方发……”《补泻雪心歌》是总结席弘一派补泻手法的一首歌诀,说明其针法在区分顺转逆转的基础上又区分左右侧、阴阳经,进一步还区分男女。歌中说:“昔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在《席弘赋》中也有说:“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所指意义相同。胸背,当是指任督脉;左右,则是指两侧经脉。

厥后属于这一派别的陈会《神应经》索性分两手转针:针左边,用右手转针;针右边,用左手转针。徐凤所述《金针赋》更从男女的区分上作了推演,又区分上下部和上下午(早晚)。对这种分法,杨继洲曾提出质疑,以为营气、卫气的运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差别也。今分早晚,何所据依?”李梴《医学入门》所载,则是将这种区分具体化,既分左右侧,又分上下肢(手足)、阴阳经,还分男女、上下午,使左右捻转趋于繁琐。

补泻转针,在古代并不区分向左向右。如《灵枢·官能》篇,是以“微旋而徐推之”和“切而转之”来分补泻,即以稍微的转动并向下推按为补,较大的转动促使气行为泻。宋以后才细分左转和右转。近代临床应用的热补凉泻手法,即以左右捻转为基础,能取得差别的效应,说明左转和右转的区分具有实际意义。再如双手运针在临床上很有应用价值,取双侧穴,双手同时运针,能增强其协同作用,应作为基本技能来演习。但左右转针厥后参合种种附加条件愈分愈繁,难免脱离实际,临床上很少依法遵用。

捻转区分向左向右,也就是分从子向午顺转、从午向子逆转,“子午”就代表捻转法。杨继洲将捻转补泻法称作“子午补泻”,并说:“此乃宣行营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收支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营卫自流通矣。”意指左右捻转能推进营卫之气上下往来,而提插则能使其气内外收支,连系运用可到达调治气血。刺法中凡以“子午”、“龙虎”为名者都是以左右捻转为主,如“子午捣日”是捻转连系提插,“龙虎征战”是左转右转互用等,均对宣通气血、住痛移疼有主要作用。但在主要脏器四周则不宜接纳捻转法,以免因缠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一样平常可用徐入徐出的刺法。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曾有说:“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解释“子午法”是捻转法,不宜四处用。为制止缠裹损伤,可用“疾进徐出”的“平泻法”或“徐进疾出”的“平补法”,还可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法”。这也是杨继洲所说的“平补”“平泻”法。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怎样?

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补法为轻刺激,泻法为重刺激。但《千金翼方》却明确提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究竟孰轻孰重,应从补泻法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1)补轻泻重说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