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若何确定“病位”的?
许多同伙平时找中医看病的时刻,往往会被一些中医医生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然后医生很快就说出了你身体的各个状态或者说是哪条经络不通了,总会让人感到很受惊,实在这都离不开经络的走形与经络的病候,这次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显示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有按系统病候归经和连系兼证归经两种具体方式。
(1)病候归经——病候归经即凭据《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病候予以归经。例如症见“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或“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等就归入手太阴肺经;症见“(下)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等就归入手阳明大肠经;舌本强痛归足太阴脾经;舌干、嗌干归足少阴肾经等。
(2)兼证归经——对于几条经脉共有的证候,可进一步连系其他兼证予以归经。一是从脏腑经脉的证候特点出发,辨病属何经。诸如胸痛、胸闷是手三阴经脉的配合证候,兼有咳喘者归手太阴,伴发心悸者归手少阴或手厥阴;喘息是手太阴、足少阴二经的配合证候,兼有胸闷者归手太阴,伴有腰酸、耳鸣者归足少阴;耳鸣、耳聋是手足少阳、足少阴三经的配合证候,兼有腰膝酸软者归足少阴,伴有口苦、偏头痛者归少阳经。二是连系脏腑、经脉的内外关系和经络自己的交接、交织、交会情形辨数经合病。诸如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烧、咳嗽、鼻塞、流涕,若伴有头痛、腹痛、腹泻等,即为手太阴、手阳明内外二经合病;痄腮,症见以耳垂为中央的腮腺部位红肿热痛,部门患者还伴有睾丸肿痛,鉴于面颊部有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漫衍,足少阳、足厥阴绕阴器,足阳明经筋结于阴器,故痄腮可视为上述三经合病;虚劳咳喘,本属手太阴、足少阴二经病变,若伴有纳差、便溏,则为手足太阴、足少阴三经合病(手足太阴交会于中府穴,足太阴、足少阴交会于关元、中极、三阴交穴)。
病候归经与兼证归经之间有着不行分割的密切联系,例如“掌心热”就同见于手三阴经脉的病候之中,也应按上述情形,参照有关兼证予以归经。曾诊治一例“掌心热”患者,先以滋养心肾之剂未效,后在原方中加入黄芩泻肺火,地骨皮清虚热,遂愈。
二.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又分病位归经和体征归经两种方式。
(1)病位归经——由于十二经脉在人体的漫衍既有明确的部位所在,又有一定的纪律可循,以是,凭据病痛发生的差别部位来判断是何经的病证,这在经络辨证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临床应用十分普遍。诸如头痛,凭据经脉在头部的分区而论,前额为阳明之位,侧头为少阳分野,后枕为太阳所在,颠顶为厥阴所属;牙痛连系手阳明入下齿龈、足阳明入上齿龈而划分归入手足阳明经;肢体风湿痹痛(如肩周炎)也可根据经脉的循行漫衍情形来明辨。若是风寒湿邪侵袭某一经脉,导致该经闭阻不通,则可沿经泛起肌肉辛酸冷痛,枢纽屈伸晦气。经脉不通则气血不行,气血不至则经脉失养,又可泛起肌肤麻木不仁,筋肉萎软瘫痪。一般而言,局部症见红肿、青紫、痉挛发烧、痛而拒按属实;寒凉、麻木、萎弱、瘫痪、痛而喜按属虚。坐骨神经痛沿下肢后面放射者属足太阳经型,沿下肢外侧放射者属足少阳经型。外科临床上,也经常连系疮疡痈肿发生的部位予以归经治疗。就是内脏疾病引起的反射痛,也可以连系疼痛部位以及对原穴、背俞、腹募等特定穴的压痛反映确定归经。例如胃脘部位疼痛归足阳明;耻骨团结上缘膀胱区疼痛归足太阳;腰痛归足少阴、足太阳;心前区疼痛归手少阴、手厥阴,少数非典型心绞痛患者,虽无胸痛、胸闷、心前区疼痛,但却有左臂内侧及肩胛区放射痛,也可作为辅助归经参考。
在某一病变部位有数经漫衍时,也必须连系其他兼证思量归经。诸如胁痛涉及足少阳、足厥阴、足太阴三经,若是绞痛兼有口苦、目黄者归足少阳;胀痛伴有心烦、易怒、呕吐者归足厥阴;另见脘腹胀满、肠鸣、大便稀溏者归足太阴。舌体病变涉及手足少阴、足太阴三经,如若口舌生疮兼尿赤、尿道灼热而痛者归手少阴;舌干兼腰膝酸软、耳鸣者归足少阴;舌本强痛兼腹胀、纳差者归足太阴。
(2)体征归经——有些疾病,除了一定的证候显示之外,通过临床检查,还会由于伤及经脉的差别,泛起一些响应的体征,也可作为病位归经的依据。例如落枕,病因经常由于枕头崎岖不适、睡眠过程中头项姿势不正或头项、肩背部感受风寒之邪,导致颈项部经脉(督脉、太阳经、少阳经)经气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影响颈项部的正常功效流动。凭据经脉在颈项、肩背部的漫衍特点,若是颈项的流动显示为前俯后仰受限者归督脉和太阳经;显示为左顾右盼障碍者归手太阳、足少阳经(《灵枢·杂病》:“项痛不行俯仰,刺足太阳;不行以顾刺手太阳也。”)。同理,急性腰扭伤以前俯后仰难题者归督脉和足太阳经;左右流动时疼痛加剧者归少阳经。病在何经,就在该经脉上取穴施治。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分享,一起讨论中医药文化。
针灸时医患双方的心理博弈——治神守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一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1、2版)之前,却没有被纳入针灸治疗原则之中。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