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手三阳经为“齿脉”“肩脉”“耳脉”?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在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中,划分称为“齿脉”、“肩脉”、“耳脉”,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所载与此相同。
这些命名,与“足臂十一脉”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差别,而是着眼于经脉的上端——经脉所到达于头身的主要部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这齿、肩、耳部,划分又是各经脉主治的重点。这种纪律,从帛书原文的经脉循行部位、“是动则病”和“是主治所产病”项下可反映出来。原文录之如下:
(1)齿脉 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鼻。是动则病:齿痛,朏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2)肩脉 起于耳后,下肩,出外(廉),出□□□,乘手背。(此句乙本作“出臂外,出指上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简书作“肩”)痛,肘痛,为四病。
(3)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脬(焞焞),嗌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从原文可以看出,齿脉循行“入齿中”,病“齿痛”,主治“齿痛”;肩脉循行“下肩”,病“肩似脱”,主治“肩痛”;耳脉循行“入耳中”,病耳聋”,主治“耳聋”,这与临床上应用的手三阳经的主治重点是相致的。这种主治重点,一样平常是指四肢部穴位的远隔作用而言。如牙齿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二间穴;肩臂痛,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养老穴;耳疾,可取手少阳经的中渚、外关穴等。
从齿脉、肩脉、耳脉的命名似可说明,《脉书》的纪录已不是单纯关于经脉循行部位的形貌,而是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纪律。齿、肩、耳不单纯是从经脉的最上端着眼(齿脉止于鼻,肩脉起于耳后),也不是由于文字倒叙的关系而从上部命名(其中仅肩脉是从上而下叙述),较为足够的理由只有从该经脉的远道主治重点来明白。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为什么六阳经不说主“腑”所生病?
《灵枢,经脉》对各阴经的主病,说是主“脏”所生病,如手太阴肺经主肺所生病等;对各阳经却不说主“腑”所生病,而分别主“津、液、气、血、筋、骨”所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经脉主病所用的字眼,主要是用来概括本经脉所主治的病症。各经所主病症,与其有穴通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