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焦点?

时间:2020-03-06作者:开心人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877评论:0

在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为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隶属于六脏六腑,而在六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为其余五脏六腑之大主,可以说六脏六腑是以心为“核”的(故有“焦点”之谓)。那么,就六脏六腑所分属的经脉而言,手少阴心经能否也作为十二经脉的焦点呢?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之所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说明这就很有争议,潜意识里人人都尚有它选,并不首推心经焦点一说。由于从手少阴经与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关系以及对其他十一条经脉的影响来看,手少阴经不具备焦点的职能。而纵观各经脉的漫衍局限,与机体的联系以及心理功效、病理反映、诊断价值、治疗作用,十二经脉的焦点,非足太阳经莫属。其气化作用,关系到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和经气的转输,具有与“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一致主要的职能和意义,详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漫衍局限

在十二经脉中,足太阳经重新至足,漫衍局限最为博大深长。虽然《灵枢·脉度》中记有“足之六阳,从足上之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这仅仅是针对足三阳经在凡人身上漫衍的大致长度而言的(《灵枢·经水》有“若夫八尺之士”之谓)。在这个“八尺”的长度局限内,足太阳经在腰背部和大腿部都是呈双线并列而行的。占机体表面积最多、最广。

​(二)与各脏腑、组织和经脉的联系

足太阳经上受手太阳经之交,下传足少阴经,属膀胱而络肾。与足阳明经在鼻根、目内眦处交会,在头部入络脑,在耳上方和髀枢部与足少阳经交会。其经别入肛中,贯膈,络心。其经筋在面部结于鼻,在口结于舌本。心乃君主之官,为脏腑之焦点;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头脑;肾属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骨髓;胃经多气多血,为后天生化之源。足太阳经与机体的这些主要脏腑、经脉、组织器官发生云云普遍的联系,具有极其主要的心理意义。

足太阳经与机体亲切的联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背俞穴方面。背俞穴是六脏六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一组经穴,所有漫衍在足太阳经夹脊1.5寸的循行线上,并按六脏六腑在体内所居位置的崎岖排列。《类经》云:“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在心理上,背俞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的转输点;在病理上,又是脏腑、组织、器官病变的反映点,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熟悉,背俞穴基本上位于脊神经根部,发出脊神经的各个脊节,一方面向胸腔、腹腔分出支配内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另一方面又向体表的一定部位分出知觉神经,二者在脊神经根部存在有交通支,组成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相互联系的桥梁。

背俞穴就是体现这种桥梁作用的详细转输点,由此把足太阳膀胱经与六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进一步普遍联系起来。有人以经络感应器测定心俞的针刺感应,针感能上传到心脏;膀胱俞的感应传到膀胱;肝俞的感应上至肩井(足少阳胆经)下至曲泉(足厥阴肝经)四周。有的学者研究,在经络敏感人背俞穴上针刺,发现12个背俞穴都能发生响应脏腑的经络感传线,从而以为诸经皆通于背之足太阳。也有人考察发现电针刺激膀胱俞,有感传通向十四经,证实背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膀胱俞有调治周身的全息功效。另有人在经络敏感人身上点刺心俞穴,所引出的经络感传到达心脏后又返回原刺激点。

笔者诊治多位慢性胃痛的病人,为其针刺脾俞、胃俞二穴,病人经常感传直到胃脘部,并引起胃的灼热感故而止痛效果十分显著。这些客观的实验研究,可借以佐证足太阳经乃十二经脉之焦点。

(三)腧穴数目

因足太阳经在人体漫衍最广、经脉最长,故腧穴数目也居十二经之首,多达67穴,占十二经腧穴总数的1/5还多(21.7%)。以上三个方面的绝对优势,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焦点职位奠基了基础。

(四)心理功效

足太阳经在《十一脉灸经》中称为“巨阳脉”。《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张介宾在《类经》中注云:“太阳为六经之长。”所谓“六经”,即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施展而成的《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者。六经之中,太阳居首,足太阳经之脉气与督脉相联,主一身之大表,统一身之营卫,司一身之气化。营卫和谐,气化正常,则卫外功效固密,阴阳气血和谐。从而起到抗御外邪、守护机体、调治平衡、顺应自然的作用。

足太阳经又统帅一身之气街,《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气冲)与承山、踝上以下。气街为脏腑、经络之气群集、通行的配合门路。头部之气群集于脑,足太阳经与脑相通;胸部之气群集于胸中和诸脏之背俞穴,属足太阳经脉;腹部之气群集于脐周和诸脏之背俞穴,也属足太阳经脉;胫部之气,群集于气冲(足阳明经)和承山穴(足太阳经)等处。头、胸、腹、胫四大气街均为足太阳经所统,也体现出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的焦点职位。

(五)病理反映

太阳经在心理上为六经之长,在病理上也为百病之始。《医宗金鉴》云:“太阳之为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病也。”在《伤寒论》六经病证中,以太阳病的纪录最为周全、完整,叙述也最为详尽。六经病条文共380条,仅太阳病就有183条,占48%。其他五经均按“脉证并治”一篇叙述,而太阳病却分上、中、下3篇叙及。太阳主表,当表邪不解、太阳经证不愈,病邪随太阳经而入太阳腑,则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效,以致气滞水停,发生以小便晦气为主要特征的蓄水证。如热结下焦,瘀血不行,又会发生小便自利为主要特征的蓄血证。若是太阳表证不解,病邪入里,又可因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有差别的转归:强者转实而泛起阳明证,弱者转虚而泛起少阴证。由此可见,太阳经的病理转归直接关系到诸经的病理变化。

由于体表与脏腑之间有了脊神经的联系(实在也就是经络及背俞穴的联系),体表有病可以通过脊神经反映到内脏,例如体表的撞击和跌打损伤能够引起内脏的疼痛,淋雨受寒能引起咳嗽、发烧,肚子受凉能引起腹痛、腹泻;反之,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好比心肺病证能引起胸痛、胸闷,肝病会引起胁下疼痛,肾病会引起腰部酸软疼痛。斜方肌和竖脊肌两块肌肉属于足太阳经脉的经筋系统,许多时刻背部的压痛点都在这两条肌肉上,在早先还没有穴名的时代,这些压痛点正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阿是穴”,厥后逐步定位、命名的。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专业版:颈椎病的各种治疗方法

颈椎病并非只有一种症状,是很多种症候群综合的一种疾病,病因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有差异。 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通过牵引、理疗、推拿、针灸便可改善病情。椎动脉型颈椎病以药物、热敷或自我锻炼治疗为主,患者需带颈围固定。若是脊髓型颈椎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