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差别刺灸工具和方式对补泻的影响
针灸治病有针法和灸法,使用的工具和操作的方式有所差别,对机体发生的治疗作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昔人很早就熟悉到针刺与艾灸的性子、顺应证以及对机体所发生的差别作用。正由于如此,针灸临床上对差别疾病的治疗总是要首先思量刺灸方式的选择。
一样平常而言,针刺与艾灸相比,针刺的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偏于清泻,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疗效较好,收效较艾灸快;艾灸的兴奋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偏于温补,用于慢性久病和虚寒证尤宜,收效虽不像针刺治疗实热证那样迅速,但疗效却较为持久。
《针灸大成·附辩》中以针刺偏于清泻、艾灸偏于温补为据,以为针刺只有泻的作用而没有补的作用,这是异常片面甚至错误的熟悉。受“古典必遵”的影响,尤其是像《针灸大成》这种皇宫御医所著的官方学术著作的影响,后世许多针灸工作者也普遍以为:差别的针灸工具和方式对机体所发生的补泻作用是差别的。毫针、皮肤针、皮内针属于补的针具和方式;而电针、火针、三棱针属于泻的针具和方式;外洋甚至另有金针为补且作用持久、银针为泻且作用短暂之说。
若何明白差别刺灸工具及方式在刺灸操作过程中对机体发生的补泻作用?针灸界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现在相对对照统一的熟悉是倾向于刺激的强度,即轻刺激为补,发生兴奋性效应;重刺激为泻,引起抑制性效应。实验研究解释:对统一状态下的机体给予任何刺激,其刺激强度都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刺激强度的差别,所发生的机体反映也差别。一样平常而言,轻刺激量多发生兴奋性(补法)效应;重刺激多引起抑制性(泻法)效应。
林林总总的针灸方式只管形式差别,操作各异,但其中都存在刺激量的问题,由于差别刺激量能引起机体的差别反映。刺激量是一定刺激强度作用于机体的积累值,它比刺激强度具有更全面的内在。因此,在机体功效泛起差别转变时就需要接纳与机体功效转变相顺应的刺激量,才气有效地调整其功效,促使其恢复正常。例如用弱电流刺激家兔中脘等穴,可兴奋胃运动;而改用强电流刺激,则使胃运动呈抑制状态。
又如当家免直肠运动处于相对降低时,用一进三退(泻法)与三进一退(补法)两种差别手法,划分针刺上巨虚穴,效果获得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前者抑制,后者兴奋。
有人曾对坐骨神经痛患者针刺环跳、阳陵泉等穴时,接纳轻重两种差别刺激方式,以血管容积描记器举行考察,轻刺激时,多呈血管扩张反映,重刺激时,则呈缩短反映。然则,鉴于针刺的手法轻重与补泻的现实关系还不甚明晰,既有诸如上述“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的说法,也有相反熟悉的。以是,对有些病证的轻重刺激问题上,现在针灸界的意见还不大统一。诸如对于胃下垂、肢体瘫痪等本属气虚血弱的病证,既有主张用轻刺激者,也有主张用重刺激者。由于非强有力的刺激,不足以调动神经性能的功效作用。
电针的刺激量虽强,然则,也不全属于泻法,由于有波型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延续波有抑制神经兴奋和镇痛作用,属于泻法的范围;而断续波起兴奋神经和振奋肌肉的作用,当属补法的范围;疏密波则介于二者之间,可视为平补平泻。
对于三棱针刺血疗法,几乎是众口一辞:以为针具粗大,刺激量也大,又要放出一定的血液,完全是一种泻法。此论忽视了刺血疗法在活血祛瘀的同时,另有推陈出新、祛瘀生血的补益功效。临床既能治疗虚证,也可用于治疗实证和虚实夹杂的病证,如遗尿、脱肛、小儿疳疾和多种慢性老年病。
穴位注射的或补或泻,主要取决于差别的药物补泻作。人参、黄芪、当归、川芎之类有补益气血的作用;红花、延胡索、丹参、麝香之属则有活血化瘀作用,偏泻。其次是推药的速率快慢,慢推刺激弱偏补。快推刺激强偏泻。
应当看到,机械地看待某一种针灸方式对机体的或补或泻作用, 自己就违反了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剖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头脑。例如不行以由于艾灸法有对照好的温补作用,就认定它只属于一种补的治法。由于其温通经络的作用,也发挥了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现实上属于泻法的范围。正所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犹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样。
灸法有补有泻,这在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早有明确叙述。《灵枢·背俞》中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可见,在灸法中,“毋吹其火”的温顺灸以及隔物灸,火力柔和,偏补;而直接灸,特别是斑痕灸火力强盛,偏泻。就是火力柔和、偏补的隔物灸法,也是有补泻之分的。例如隔蒜灸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当属于清泻法。犹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不行拘泥一是。
至于拔罐法,常常被以为一样平常坐罐法刺激轻,属于温补法;而刺血拔罐或刺脓拔罐法刺激力强,还要通过负压的作用放出血或脓液来,属于泻法。实在,刺血拔罐法在活血止痛与排毒托脓的同时,兼有调整脏腑、促进组织修复的双重性。
刺激强弱对针刺的治疗效应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明代医学文籍《医学入门》中就有:内关穴弱刺激止呕、强刺激催吐之说。一样平常以为:对身体虚弱者、慢性虚证针刺手法要轻,刺激量要小,否则难以承受,容易导致晕针;对身强体壮者、急性实证针刺手法可强,刺激量要大,否则不容易得气,难以奏效。针灸临床上对于面瘫初期主张毫针轻刺激,不宜电针强刺激;痢疾、阑尾炎等急性病证须强刺激、久留针;对照相符上述看法。
固然,我们也不行以过于看重针灸补泻在针灸治疗中的职位和作用。由于,针灸疗效的发生与机体的自身状态、腧穴的偏补偏泻特征和刺灸补泻手法等三大因素相关。三大因素中,机体的自身状态这个内因是最为主要和要害的,其次是腧穴的偏补偏泻特征,而刺灸补泻手法则是居于第三位的。过于看重针灸补泻在针灸治疗中的职位和作用,似有主次颠倒、喧宾夺主之嫌。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如何看待腧穴的作用
现代针灸教材论述腧穴的作用,仅仅只论及腧穴的治疗作用,而且就是治疗作用,也只提到局部治疗作用、远端治疗作用和特殊治疗作用,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整体治疗作用。腧穴对人体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应从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几个方面来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