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针灸处方的基本因素
在针灸临床上,有时虽然使用同一个腧穴处方,但由于针灸的方式、施术的时间、针刺的深浅、补泻的手法差异,因而所发生的疗效也有所差异。以是说,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许多,除了选穴、配穴两个最直接的因素之外,另有针灸方式的选择(针灸形式和工具)、补泻的实行、施术时间和留针时间、针刺强度、艾灸的量(壮数)、三棱针刺血的出血量、电针刺激参数(波型、振幅、波宽、频率等)的选择等因素介入其中。这些都是影响针灸处方的基本因素。
(一)穴有主次,术有先后
针灸处方中,腧穴有主次之分,施术也有先后之别。主穴应每次必取,而且重点施术,配穴酌情选用。《灵枢·终始》说: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尔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尔后治其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调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尔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尔后调其内。”《灵枢·五色》也说:“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说明施术的先后差异,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灵枢·周痹》说:“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临床上一样平常针灸施术的顺序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特殊情况可天真处理,不行胶柱鼓瑟,拘泥一是。
(二)知达常变,随症增减
腧穴一个处方中的腧穴增添或削减,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而且还会改变处方的主治目的。一样平常来说,处方中的主穴是基本稳定的,随着病情的转变而加减腧穴。例如实证哮喘以膻中、列缺、肺俞、尺泽为基本方,若是风寒太盛,便减去尺泽,增添风门;若属痰热,则减去列缺,增添丰隆;若是哮喘急性发作,则减去肺俞,增添孔最。再如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性能升能降,能开能合,为理气之要穴。倘若将合谷与本经曲池相配,则能祛风清热、活血止痒;如与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配用,则可理气活血、调经催产,为妇科临床所常用;若将足阳明胃经内庭穴与其配伍,则清热泻火、通调腑气、和胃降逆、止呕通便;而同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配用,谓之“四关”,又具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平肝息风、镇痉宁神等效应。正所谓“病有增减,穴有抽添,方随症移,效从穴转”。
(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灸刺激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针灸临床上必须凭据详细病证酌情施术。选择用针、用灸,或者针灸并用,决议多针少灸或者少针多灸,方能取得应有的疗效。针刺与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有所区别。大凡急性病证和实证多用针刺法、泻法、强刺激、三棱针刺血法、电针延续波,只针不灸;慢性病证和虚证多用艾灸法、补法、弱刺激、电针断续波,虚寒证应少针多灸。
(四)针刺方式差异,治疗效果有别
同一种病证、同一个(或一组)腧穴,若是针刺偏向、深浅、刺激强弱、补泻手法差异,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
1.针刺偏向——针刺偏向,即针尖所向。总起来说,“刺向病所”的针刺偏向针感好,得气后略加行针,往往会泛起“气至病所”的经络感传征象,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2.针刺深浅——针刺深浅与处方作用的施展有着亲切的联系。针刺深浅差异,发生的疗效就会有显著差异。《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灵枢·官针》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疾深针浅,病气不泻。”因此,针灸临床按方施术,要因人、因病、因时、因针刺部位的差异而天真掌握针刺的深浅。《灵枢·终始》:“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脉实者,深刺之……脉虚者,浅刺之。”《灵枢·本输》:“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如外感轻证,取合谷、外关、曲池等穴针刺宜浅,而用于治疗便秘和上肢瘫痪时应深刺。《灵枢·阴阳清浊》:“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及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明·高武《针灸聚英·附辨》:“肌肉厚实处则可深,浅陋处则宜浅。”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前面深似井,后面薄似饼,用针前面宜深,后面宜浅。”都应作为临床针刺深浅的依据。
3.刺激强弱——刺激强弱对针刺疗效的影响很大,例如,明代医学文籍《医学入门》中就有“内关穴弱刺激止呕、强刺激催吐”之说。一样平常以为,对身体虚弱者、慢性虚证针刺手法要轻,刺激量要小;对身强体壮者、急性实证针刺手法可强,刺激量要大,否则难以奏效。面瘫初期宜毫针轻刺激,不宜电针强刺激;痢疾、阑尾炎等急性病证须强刺激。然则,鉴于针刺的手法轻重与补泻的现实关系还不甚明晰(有“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的说法,也有相反熟悉的),以是,对有些病证的轻重刺激问题上,现在针灸界的意见还不大统一。诸如对于胃下垂、肢体瘫痪,有主张用轻刺激者,也有主张用重刺激者。
4.补泻手法——补泻是针灸施治的基本规则,在同一个腧穴处方中,若是补泻手法差异,其治疗作用完全相反。例如补合谷、泻三阴交有行气活血、通络化瘀之效,用以治疗气滞血瘀之经闭、痛经,并有堕胎作用;反之,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调治气血、固经养胎之效,用以治疗月经过多、崩漏,且有保胎作用。又如汗证,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则可以止汗。这都是补泻手法差异所发生的差异治疗效果。
以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警告我们:“补泻反则病益笃。”有些腧穴双向调节作用的实现,也与补泻手法亲切相关。例如《针灸集成》中纪录:“多汗,先泻合谷,后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后泻复溜。”
5.留针和出针——留针方式有静留针(针置于体内不动)和动留针(留针过程中经常行针)之分,静留针是被动的,动留针是自动的。若是医者能在留针中每隔一段时间,自动地行针,将有利于针感的连续存在或不停增强,对于提高疗效大有裨益。出针方式也有静出针(出针前或出针过程中不行针)和动出针(出针前略加行针或出针过程中同时行针)之别,后者有利于针感的保持,值得提倡。
谢谢人人的耐心阅读,迎接留言谈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浅谈针灸治疗的各种时间问题
施治时间是针灸处方的重要因素,在好的时间治疗对的病还能遇到合适的人,这些不是运气,而要事在人为,针治时间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掌握好留针施灸时间、制定疗程时间和间歇时间、预测总体治疗时间等几个方面。 (一)治疗时间 针灸疗效的取得,与时